歡迎光臨
每天分享高質量文章

社交網路越來越極端?可能是你越來越沉默了……

導讀:根據2月28日CNNIC釋出的第43次《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81.4%的中國網民為高中及以下學歷,其中18.2%為小學及以下學歷。也就是說,5人組隊開黑,就會有一個帶不動的“小學生”。

 

 

另一方面,根據CNNIC的報告,社交類應用朋友圈、QQ 空間和微博的使用者使用率分別為 83.4%、58.8%和42.3%,高使用率說明社交網路並非高學歷人士的專屬領地。但是,你是否有一種感覺,社交網路上滿是各種大V、專家,比如高階如某乎,一眼望去,個個清北復交,最差也是個985、211。

 

客觀資料和主觀感覺的巨大誤差,從哪來的?

 

 

作者 / 來源:挖數(ID:washu66)

假設有3個人面臨觀點1和觀點2的選擇。

由於2個觀點暫時沒人選,他們一般會聽從內心,做出公正的選擇:

假設又來了3個人:

由於站隊觀點1、2的人都較少,這時他們也會聽從內心,做出公正的選擇:

而後又來了一個人,他開始猶豫了:

由於站隊觀點1的人數較多,他有點擔心會被針對和孤立,於是他有可能….放棄選擇:

慢慢的,觀點1那邊人頭湧動,擁有了壓倒一切的優勢:

這就是<沉默的螺旋>,由德國學者Elisabeth Noelle-Neumann在1974年提出。

該理論說的是:

如果人們覺得自己的觀點是少數派,就不願意發言,如果覺得自己和多數人看法一致,就敢於發言。這樣一來,多數意見的聲音會越來越大,少數聲音會越來越沉默,成為一個螺旋式過程,最終變成一言堂。

沉默的螺旋無處不在,在社交媒體盛行的今天尤盛。

比如一個學歷一般的使用者,他可能不太敢在學術崇拜的知乎發言:

 

實際上,學歷一般的使用者佔了知乎絕大多數,但由於知乎的氛圍,他們大都很少發言,於是造成一種知乎個個985,且年入百萬的假象。

除了社交媒體,自媒體的“蹭熱點”行為也會加劇輿論化。

記得《演員的誕生》第一季那會,知乎湧現了無數吹捧翟天臨的問答:

每個人都在說他的博士沒有白念,表演充滿學院派的風格,除此之外情商也高。

當時他跟餘少群PK的《繡春刀》那一幕我也看了,坦白說我更喜歡餘少群,翟的演技雖好但總感覺浮誇,讓人容易出戲,但在全網怒贊翟的氛圍下,我不敢在網上吱一聲。

不過現在,我終於可以大聲說一句 “我覺得翟天臨演技浮誇,就這樣!”

還有另一個現象也比較有趣,大家還記得去年12月微信7.0改版麼?公眾號文章右下角的點贊變成了好看,點贊這個操作從匿名行為,一下變成了公開行為。(點選好看會把文章推送到自己好友的模組)

霎時,很多公眾號的點贊數一下去了1/3。

針對這個現象,知乎使用者edmond曾做出一個類比:

他把這種輿論的極端化比作阻尼振蕩,以下取用他的話:

 

當整體趨勢隨慣性再極端一段距離後,又終於積累了足夠的反對的能量,隨著出現幾個標誌性的事件,便又能出現更上一層的強勢論點,又開啟一輪反向的「自極端化」,向另一個方向俯衝。

 

但由於經驗增加,新的思想總不能完全忽略舊思想的根基,於是其極端的幅度終究會更小一些。當然,所有的一切,都是以數年的時間為尺度的。

 

在當下這個資訊流動越來越快的時代,能做到不從眾並且做自己很難,做到不從眾做自己並且發出自己的聲音則更難。

因此我格外珍惜身邊這樣特立獨行的朋友,如果碰巧你身邊也有這樣一個不合群的“怪人“,請小心呵護他,別讓他在螺旋里沉默。

參考資料:

方可成《知乎輿論「極端化」?「沉默的螺旋」瞭解一下》

edmond《對知乎主流輿論「自極端化」現象的一些思考》

    贊(0)

    分享創造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