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每天分享高質量文章

從程式員到技術總監的秘訣?餓了麼高階總監史海峰訪談

導讀:6 月 1 ~ 2 日,GIAC 全球網際網路架構大會將於深圳舉行。GIAC 是一個面向架構師、技術負責人及高階技術從業人員的技術架構大會。今年的 GIAC 已經有騰訊、阿裡巴巴、百度、今日頭條、科大訊飛、新浪微博、小米、美圖、Oracle、鏈家、唯品會、京東、餓了麼、美團點評、羅輯思維、ofo 等公司專家出席。

在大會前夕,高可用架構採訪了本屆技術團隊管理分論壇講師史海峰,就目前大家廣泛關註的技術團隊管理方面的問題進行了訪談。


史海峰,現餓了麼技術創新部高階總監。曾在神州數碼、亞信聯創長期從事電信行業業務支撐系統整合工作,參與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多個專案,具有豐富的大型業務系統研發實施經驗。 曾在噹噹負責總體架構規劃、技術規範制定和技術預研推廣,善於把握複雜業務需求,提出創新性解決方案,參與多個重點專案的方案設計,在專案中對系統架構進行持續改造最佳化。負責技術委員會組織管理工作,發掘最佳實踐、推動技術革新,組織內外部技術交流。 現負責餓了麼北京技術創新團隊,承擔餓了麼NOW無人貨架、基礎服務、APIEverything等創新專案。 不定期更新自媒體微信公眾號“IT民工閑話”。

高可用架構:很高興能採訪到您。您是16年加入的餓了麼?是什麼樣的契機讓您選擇餓了麼的?能否簡單跟我們聊聊您現在在餓了麼具體負責什麼呢?


史海峰:我2016年11月底加入餓了麼,當時是接到CTO雪峰的邀請,雪峰跟我分享了餓了麼這種O2O本地服務的業務場景跟常見電商的差異,瞭解到了千萬級訂單的業務體量、挑戰全域性最優的智慧排程、上千人的技術團隊,上萬人的公司規模,迅猛的業務發展速度,還有北京研發中心的定位和發展空間
,非常有吸引力,所以就加入了這個獨角獸。本來並沒想換工作,可以說很偶然。目前北京研發中心已經改稱技術創新部,更契合我們的定位。我們團隊主要負責一些創新類的業務專案,比如無人貨架、釘釘企業訂餐、之前做過的EBOX智慧餐櫃,以及部分基礎服務、技術元件和框架,目前90人左右,包括了產品、UED、前後端研發、測試、運維,是一個全職能團隊,能夠從0到1完成獨立的產品實現。


高可用架構:您是12年去的噹噹,16年去的餓了麼,而餓了麼18年被阿裡巴巴全資收購,從您的這些經歷來看,時機都非常的好。對於發現機會、抓住機會以及把握時機等方面,您是如何考慮的?能否給大家一些這方面的建議?


史海峰:這方面真沒啥經驗,尤其是時機,前面也說了有很大的偶然性。主要還是看趨勢,所以得感謝我老爸,當年高考讓我報了計算機專業,於是順理成章進入這個行業,趕上了蓬勃發展的好時代。細節微操本來就很難,甚至可能是不靠譜的,就像股市炒短線,投機是有風險的,當然也可能有大的收益。我的建議就是要有更寬的視野,眼光放得遠一點,瞭解社會、瞭解行業發展趨勢,順勢而為。

高可用架構:您在管理方面有豐富的經驗。您認為怎麼樣的管理才是一個合格的管理?如何對公司?對自己的員工負責?您有沒有一套自己的管理習慣和風格?您是如何透過合理的管理手段提升團隊的效率和凝聚力?


史海峰:有人說最好的管理就是沒有管理,大概是無為而治的意思,未免有些玄乎,都沒了也不用談了,問題就不存在了!的確如果業務發展很好,大家自然會有幹勁,主動性強了,管理就不用投入太多。合格的管理,應該是讓團隊高效協作,每個人有方向感,有流程,有方法,有成果,有提高,持續進步,氛圍融洽,互幫互助,多數人滿意,有凝聚力,有戰鬥力。Leader要對自己有更高要求,如果團隊能發自內心的認同你,就可以稱為領導者了。領導者的使命是成就公司、成就團隊。我的風格,偏“守正”,“出奇”少一些。我首先認為大家是平等的,剩下的需要溝通,有同理心換位思考,以及基本的管理動作,包括根據不同階段,切換關註點以及緊張度。管理不是技術,是綜合藝術,得在實踐中體會,趟過的坑、撞過的南牆多了,才知道怎麼更合適。在我們這樣規模的團隊,這麼多專案並行的情況下,做好基本動作,上傳下達資訊透明,有所聚焦,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復盤最佳化,拿出成果,持續成長,獲得成就感很重要。

高可用架構:對於研發類的管理,是以研發為主,還是以管理為主,您是怎麼看的?技術經理是否需要插手技術方案的制定?架構師能否進行人員的管理?能否結合您的親身體會談一談您的理解,比如在噹噹的時候您跟張亮是如何配合的?


史海峰:一線研發Leader,一般帶10個人左右,肯定要具備比較強的技術能力,對於管理方面,能貫徹基本操作,做到位就不錯了。技術經理必須要關註技術架構、設計方案、研發質量、專案進度。架構師名義上沒有管理職責,但應具備帶團隊做專案的領導力,如果是Leader的備份,也要在團隊中發揮作用,架構師的權力來自於影響力。在噹噹的時候,我會更偏外部協調、確定大方向,張亮專心帶團隊做中介軟體,也會一起討論比較頭疼的問題的實現方案。

高可用架構:對一個團隊來說,資深技術專家、中級研發、初級開發合理的比例應該是什麼樣的?如果核心人員想要離職,您一般會怎麼處理?會不會給他畫餅?您對於畫餅有什麼樣的看法?

史海峰:不同的團隊要求不同,不能一概而論。通常認為,紡錘形的梯隊分佈是合理的。核心人員能輓留儘量輓留,但不至於非得畫餅,每個人的發展更多的靠自己,溝通到位,讓他們自己選擇,而且不能因為提過離職就另眼相待。未來充滿不確定性,就算畫餅,也要判斷可能性大小,基於常理分析判斷。

高可用架構:國內很多公司都喜歡用KPI來考量員工,Google使用OKR考核制度?這是一把雙刃劍,有一些爭議。您怎麼看?您在管理團隊的時候,使用什麼樣的考核制度呢?

史海峰:不管公司是為了賺錢還是做公益,績效考核都是必須的。技術團隊不像工業流水線,不具備用簡單標準衡量的條件,需要更智慧的方法。績效考核重在過程,而非結果,要定標的,動態跟蹤和調整,有了明確的標的才能讓大家知道自己該怎麼做。在考核過程中,我會採用360評分方式,而且在考核週期開始時就告訴大家相關的同事會給你打分。

高可用架構:管理既要合理管理下屬,也要合理“管理”自己和自己的上司。面對團隊員工的負面情緒或者溝通能力低下或者效率低下,您是如何處理的?您在工作中又是如何“管理”自己的上司的?對於管理自己,您有哪些好的個人習慣和經驗?

史海峰:Leader就是個濾波放大器,負能量自己消化,正能量發揚光大。員工有情緒問題,我們敞開心懷一起溝通,看看癥結在哪,能否化解,但溝通能力不行的話,也就只能多聊聊了。溝通能力是可以學習提高的,參見《國王的演講》,前幾年《蔡康永說話之道》也很流行。對於上司,輕易不去找麻煩,需要決策、協調或者指點的,才驚動一下,其他時間,做好自己的事情就OK了。當然,有機會多聊聊,盡可能理解他的關註點和思路會很有幫助。至於自己,我喜歡把事情記在本子上,搞定就打個勾,並且會時不時的反思一下,找到學習的標桿,比如我們CTO雪峰,也喜歡琢磨感興趣的事情的更深層次邏輯。

高可用架構:在工作中,您喜歡什麼型別的員工呢?您通常會給怎樣的員工晉升的機會?對於技術人的持續成長和晉升,您有哪些好的建議?

史海峰:價值觀正、自驅力強、綜合素質好、有團隊意識、有職業精神、有較好的自我認知和成長潛質、踏實肯乾、靠譜。績效突出、超常發揮、達到了更高階別的水平,自然該晉升。對於成長,建議先認清自身的優勢和不足,從別人身上看到閃光點,有所借鑒,不僅揚長,還要補短,然後就是持之以恆,努力做得好一點,相信複利效應,眼光放得更長遠,因為這是一場馬拉松,去年在高可用架構社群盛典上分享過《架構師:和自己賽跑的人》,真的很喜歡李宗盛這幾句歌詞,“我們都是和自己賽跑的人,為了更好的未來拼命努力,爭取一種意義非凡的勝利。我們都是和自己賽跑的人,為了更好的明天拼命努力,前方沒有終點,奮鬥永不停息。”

高可用架構:對於技術人的職業規劃,您有什麼好的建議?是選擇技術方向,成為某個領域的技術專家?還是選擇管理崗位?您當時是怎麼考慮的?

史海峰:前面提到了綜合素質,以及揚長補短,不必過早糾結於什麼方向,好像定了個方向就不用管其他方面了,這會有問題。做技術工種,打好技術基礎很重要——軟技能更重要,多讀經典的書,多看好的程式碼,在專案中積累實戰經驗,後面的發展才可能更穩。如果能選擇,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做判斷,就怕沒得選,那就尷尬了。管理崗位需要面對人,有更強的溝通協調能力,操更多的心,成果榮譽給團隊,問題責任給自己。我本來也覺得當一個安靜的工程師,對著電腦搞定任務最自在,隨著成長,越來越感受到團隊一起搞事情,更帶感。

高可用架構:回過頭去看,在您的成長過程中,有沒有迷茫的時候?尤其是在您還是默默無聞的時候,您是如何靜下心來?在哪些方面下過苦功夫?能否針對行業內一些浮躁的現象給一點建議?

史海峰:剛工作的時候,真是挺迷茫的,幾乎沒有比我們大10歲的前輩,不知道自己將來會變成什麼樣。但當年網際網路時代剛開始,北京的房價還沒有這麼高,資訊不發達,生活壓力也不大,所以並不焦慮,相信自己只要努力,肯定會越來越好——這一點,現在也是一樣的。我們工作初期,技術棧比現在多,換個專案可能就要換一套,得特別快上手幹活,而其他同事可能本來就是熟手,所以在生擼新技術方面,都是很猛的。浮躁是行業發展狀態導致的,比如目前人才供不應求,比如不同公司對技術能力要求差別巨大,比如熱錢太多有個風口就一窩蜂,所有事物的發展都有生命週期和波動,打鐵還需自身硬,得有核心競爭力。

高可用架構:最近幾年出現很多技術培訓學校,有非常多的年輕人不去上大學而直接選擇培訓機構學習計算機,對此您是怎麼看的?如果面試遇到這樣的候選人,您會怎麼做?

史海峰:這樣的我真沒見過,能考上大學,會選擇去培訓學校麼?現在有幾個大學沒計算機相關專業啊!一般是非計算機專業大學畢業生去培訓機構學吧?我招聘的時候更看重價值觀、能力和潛質,其他的都是輔助篩選條件。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一樣可以學好計算機專業課,計算機專業出身,也不代表就符合要求,我們看到的是現在,關註的是未來。培訓學校的出現和興盛,體現了教育體制的問題,我國的大學校長們得努力了!

高可用架構:馬上就是畢業季了,對於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是選擇繼續深造?出國留學?考研讀博?還是選擇參加工作?如何選擇,您有什麼好的建議?

史海峰:這個問題不好說,得考慮很多方面因素,包括家庭條件、個人追求、職業規劃等等。如果是從事IT工程技術類,相關專業基礎好的本科生就OK。本人只是本科畢業,也沒有考過研,傾向認為考研讀博是偏學術研究向的,要長大成為科學家的,當然IT公司裡也有科學家!去年寫過一篇公眾號文章,叫《網際網路就業的理想與現實》,大家可以參考。


本期 GIAC 大會上,工程文化及管理板塊的精彩議題如下:

參加 GIAC,盤點2018最新技術。點選“閱讀原文”瞭解大會更多詳情。

贊(0)

分享創造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