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每天分享高質量文章

“噪聲對比估計”雜談:曲徑通幽之妙

作者丨蘇劍林

單位丨廣州火焰資訊科技有限公司

研究方向丨NLP,神經網路

個人主頁丨kexue.fm

說到噪聲對比估計,或者“負取樣”,大家可能立馬就想到了 Word2Vec。事實上,它的含義遠不止於此,噪音對比估計(NCE, Noise Contrastive Estimation)是一個迂迴但卻異常精美的技巧,它使得我們在沒法直接完成歸一化因子(也叫配分函式)的計算時,就能夠去估算出機率分佈的引數。本文就讓我們來欣賞一下 NCE 的曲徑通幽般的美妙。 


註:由於出發點不同,本文所介紹的“噪聲對比估計”實際上更偏向於所謂的“負取樣”技巧,但兩者本質上是一樣的,在此不作區分。

問題起源


問題的根源是難分難捨的指數機率分佈。


指數族分佈


在很多問題中都會出現指數族分佈,即對於某個變數 x 的機率 p(x),我們將其寫成:


其中 G(x) 是 x 的某個“能量”函式,而則是歸一化常數,也叫配分函式。這種分佈也稱為“玻爾茲曼分佈”。


在機器學習中,指數族分佈的主要來源有兩個。第一個來源是 softmax:我們做分類預測時,通常最後都會將全連線層的結果用 softmax 啟用,這就是一個離散的、有限個點的玻爾茲曼分佈了;第二個則是來源於最大熵原理:當我們引入某個特徵並且已經能估算出特徵的期望時,最大熵模型告訴我們其分佈應該是特徵的指數形式。


難算的配分函式


總的來說,指數族分佈是非常實用的一類分佈,不論是機器學習、數學還是物理領域,都能夠碰見它。然而,它卻有一個比較大的問題:不容易算,準確來說是配分函式不容易算。


具體來說,不好算的原因可能有兩個。一個是計算量太大,比如語言模型(包括 Word2Vec)的場景,因為要透過背景關係來預測當前詞的分佈情況,這就需要對幾十萬甚至幾百萬項(取決於詞表大小)進行求和來算歸一化因子,這種情況下不是不能算,而是計算量大到難以承受了。


另一種情況是根本算不出來,比如假設那麼就有:


這積分根本就沒法簡單地算出來呀,更不用說更加複雜的函式了。現在我們也許能從這個角度感受到為什麼高斯分佈那麼常用了,因為,因為,因為,換個分佈就沒法算下去了……


在機器學習中,如果只是分類、預測,那麼歸一化因子算不算出來都無所謂,因為我們只要相對比較取出最大的那個。但是在預測之前,我們還面臨著訓練的問題,也就是引數估計,具體來說,G(x) 其實是含有一些位置引數 θ 的,準確來說要寫成 G(x;θ),那麼機率分佈就是:


我們要從 x 的樣本中推算出 θ 來,通常我們會用最大似然,但是不算出 Z(θ) 來我們就沒法算似然函式,也就沒法做下去了。

NCE登場


非常幸運的是,NCE 誕生了,它成功地繞開了這個困難。對於配分函式算不出來的情形,它提供了一種算下去的可能性;對於配分函式計算量太大的情形,它還提供了一種降低計算量的方案。 


變成二分類問題


NCE 的思想很簡單,它希望我們將真實的樣本和一批“噪聲樣本”進行對比,從中發現真實樣本的規律出來。 


具體來說,能量還是原來的能量 G(x;θ),但這時候我們不直接算機率 p(x) 了,因為歸一化因子很難算。我們去算:


這裡的 θ 還是原來的待最佳化引數,而 γ 則是新引入的要最佳化的引數。


然後,NCE 的損失函式變為:


其中 p̃(x) 是真實樣本,U(x) 是某個“均勻”分佈或者其他的、確定的、方便取樣的分佈。 


說白了,NCE 的做法就是將它轉化為二分類問題,將真實樣本判為 1,從另一個分佈取樣的樣本判為 0


等價於原來分佈 


現在的問題是,從 (5) 式估算出來的 θ,跟直接從 (3) 式的最大似然估計(理論上是可行的)出來的結果是不是一樣的。 


答案是基本一樣的。我們將 (5) 式中的 loss 改寫為:


因為 p̃(x) 和 U(x) 都跟引數 θ,γ 沒關,因此將 loss 改為下麵的形式,不會影響最佳化結果:


其中:


(7) 式是 KL 散度的積分,而 KL 散度非負,那麼當“假設的分佈形式是滿足的、並且充分最佳化”時,(7) 式應該為 0,從而我們有 p̃(y|x)=p(y|x),也就是:


從中可以解得:

如果 U(x) 取均勻分佈,那麼 U(x) 就只是一個常數,所以最終的效果表明 γ−logU(x) 起到了 logZ 的作用,而分佈還是原來的分佈 (3),θ 還是原來的 θ。


這就表明瞭 NCE 就是一種間接最佳化 (3) 式的巧妙方案:看似迂迴,實則結果等價,並且 (5) 式的計算量也大大減少,因為計算量就只取決於取樣的數目了。

一些插曲


一些跟 NCE 相關的話題,就都放在這裡了。 


NCE與負取樣簡述


NCE 的系統提出是在 2010 年的論文 Noise-contrastive estimation: A new estimation principle for unnormalized statistical models 中,後面訓練大規模的神經語言模型基本上都採用 NCE 或者類似的 loss 了。

論文的標題其實就表明瞭 NCE 的要點:它是“非歸一化模型”的一個“引數估計原理”,專門應對歸一化因子難算的場景。 


但事實上,“負取樣”的思想其實早就被使用了,比如就在 2008 年的 ICML 上,Ronan Collobert 和 Jason Weston 在發表的 A Unified Architecture for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Deep Neural Networks with Multitask Learning 中已經用到了負取樣的方法來訓練詞向量。


要知道,那時候距離 Word2Vec 釋出還有四五年。關於詞向量和語言模型的故事,請參考 licstar 的《詞向量和語言模型》[1]。 


基於同樣的為了降低計算量的需求,後來Google的Word2Vec也用上了負取樣技巧,在很多工下,它還比基於Huffman Softmax的效果要好,尤其是那個“詞類比(word analogy)”實驗。這裡邊的奧妙,我們馬上就來分析。 


Word2Vec


現在我們落實到 Word2Vec 來分析一些事情。以 Skip Gram 模型為例,Word2Vec 的標的是:


其中 ui,vj 都是待最佳化引數,代表著背景關係和中心詞的兩套不同的詞向量空間。顯然地,這裡的問題就是歸一化因子計算量大,其中應對方案有 Huffman Softmax 和負取樣。


這裡我們不關心 Huffman Softmax,只需要知道它就是原來標準 Softmax 的一種近似就行了。我們來看負取樣的,Word2Vec 將最佳化標的變為了:


這個式子看著有點眼花,總之它就是表達了“語料出現的 Skip Gram 視為正樣本,隨機取樣的詞作為負樣本”的意思。 


首先最明顯的是,(12) 式相比 (4),(5) 式,少引入了 γ 這個訓練引數,或者就是說預設了 γ=0,這允許嗎?據說確實有人做過對比實驗,結果顯示訓練出來的 γ 確實在 0 上下浮動,因此這個預設操作基本上是合理的。 


其次,對於負樣本,Word2Vec 可不是“均勻地取樣每一個詞”,而是按照每個詞本身的總詞頻來取樣的。這樣一來,(10) 式就變成了:


也就是說,最終的擬合效果是:


大家可以看到,左邊就是兩個詞的互資訊。本來我們的擬合標的是兩個詞的內積等於條件機率 p̃(wj|wi)(的對數),現在經過負取樣的 Word2Vec,兩個詞的內積就是兩個詞的互資訊。 


現在大概就可以解釋為什麼 Word2Vec 的負取樣會比 Huffman Softmax 效果要好些了。Huffman Softmax 只是對 Softmax 做了近似,它本質上還是在擬合 p̃(wj|wi),而負取樣技巧則是在擬合互資訊


我們之後,Word2Vec 是靠詞的共現來反應詞義的,互資訊比條件機率 p̃(wj|wi)更能反映詞與詞之間“真正的”共現關係。換言之,p̃(wj|wi) 反映的可能是“我認識周傑倫,周傑倫卻不認識我”的關係,而互資訊反映的是“你認識我,我也認識你”的關係,後者更能體現出語意關係。 


我之前構造的另一個詞向量模型《更別緻的詞向量模型(三):描述相關的模型》[2] 中也表明瞭,基於互資訊出發構造的模型,能理論上解釋“詞類比(word analogy)”等很多實驗結果,這也間接證實了,基於互資訊的“Skip Gram + 負取樣”組合,是 Word2Vec 的一個絕佳組合。


所以,根本原因不是 Huffman Softmax 和負取樣本身誰更優的問題,而是它們的最佳化標的就已經不同。

列車已到終點站


本文的目的是介紹 NCE 這種精緻的引數估算技巧,指出它可以在難以為完成歸一化時來估算機率分佈中的引數,原則上這是一種通用的方法,而且很可能,在某些場景下它是唯一可能的方案。


最後我們以 Word2Vec 為具體例子進行簡單的分析,談及了使用 NCE 時的一些細節問題,並且順帶解釋了負取樣為什麼好的這個問題。

相關連結


[1]. 詞向量和語言模型

http://licstar.net/archives/328

[2]. 更別緻的詞向量模型(三):描述相關的模型

https://kexue.fm/archives/4671


點選以下標題檢視作者其他文章: 

 戳我檢視招募詳情

#作 者 招 募#


讓你的文字被很多很多人看到,喜歡我們不如加入我們


關於PaperWeekly


PaperWeekly 是一個推薦、解讀、討論、報道人工智慧前沿論文成果的學術平臺。如果你研究或從事 AI 領域,歡迎在公眾號後臺點選「交流群」,小助手將把你帶入 PaperWeekly 的交流群裡。

▽ 點選 | 閱讀原文 | 進入作者部落格

贊(0)

分享創造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