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每天分享高質量文章

Nature研究:所謂黃金年齡在科學家和藝術家身上可能並不存在

導讀:在Nature最新一期中,由王大順領銜的研究組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發現無論是藝術家、導演、還是科學家,每種職業發展過程中都有三五年特別輝煌,而具體出現的時間卻特別隨機。Nature 編輯部特意撰寫了本文,評論王大順研究組的這項工作。


作者:Nature 編輯部

譯者:Frank Xu

來源:集智俱樂部(ID:swarma_org)

▲圖註:從運動到科學,成功總以輝煌時期出現。來源: Christian Petersen/Getty

“美國人的生活沒有第二幕,”斯科特·菲茨傑拉德(F. Scott Fitzgerald)寫道。而他也應深知這個道理,他從未像1925年他的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那樣找到他的第二幕——儘管有些人可能會說沒有人能做到。

“巔峰時刻”這種現象,以及它們如何匯聚成紅極一時的時期,即“輝煌時期”,一直為電影迷們所津津樂道。有沒有人覺得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2006年的電影《無間道風雲》The Departed被授予奧斯卡獎,是對於該導演從1973年《窮街陋巷》 (Mean Streets到1980年《憤怒的公牛》 Raging Bull期間無與倫比的成就的姍姍來遲的肯定?就此而言,羅伯特·德尼羅在隨後的電影中的表現是否曾超越了在斯科塞斯的《出租車司機》(1976年)中的表現?音樂界中也是如此:麥當娜(Madonna),比約克( Björk )和碧昂絲(Beyoncé)在特定時期都閃耀星光,紅極一時。

這樣的例子可能表明,如果你直到職業生涯中期仍未產出任何重要作品,你就錯過了機會。但近日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為那些仍在等待的人帶來了希望。

透過研究了成千上萬的電影製片人、藝術家和科學家的全部作品,它探討了輝煌時期的出現,即高影響力作品的產生過程。它發現大多數職業生涯中都包含至少一個相對輝煌的時期,並且這在個人作品序列中的出現階段非常隨機。

傳送門: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8-0315-8

從籃球中“手感火熱”到橄欖球的“強勁勢頭”,民間智慧在對於輝煌時期的討論中佔據主流,就像它對賭徒的連勝信念那樣。瑪麗·雪萊(Mary Shelley)在19歲時寫了《弗蘭肯斯坦》Frankenstein ),而Jocelyn Bell Burnell在20多歲時發現了第一個脈衝星——有人會認為那些家喻戶曉的藝術家和科學家們都是在年輕時做出了最好的作品。

但是,如何解釋小說家菲利普·羅斯(Philip Roth)遲來的第二春?在很多人的職業生涯中期,經驗優勢尚未被能力的衰落所抵消,他們的事業高峰在此時出現——比如音樂家Ella Fitzgerald和Nina Simone。

這項針對眾包電影評分和藝術品拍賣價格的全新分析表明,輝煌時期並不在人們職業生涯中的典型時間點出現。作者認為,創造性的影響體現了“突發性動力”的特徵——就像其他人類特質一樣,包括運動和電子郵件以及電話通訊。

這與大型或重大事件隨機發生的說法並不完全相同;相反,成功的事件的出現是相關的,從而使得連續發生的成功事件之間的平均時間遠小於隨機事件發生的時間。如果一個成功事件發生,另一個很可能很快就會發生——但這個序列不會持續很長時間。這恰恰是一個輝煌時期的定義。

參考文獻傳送門:

http://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1209/0295-5075/81/48002/meta

題目:Burstiness and memory in complex systems

對於研究中包含的20,000名科學家來說,影響力的標誌就是是每篇論文發表後十年內個人論文的取用數。人們可能會狡辯說一些科學論文在出版後幾十年才引起最多的關註 ——但這種情況相當罕見。這裡的輝煌時期體現於一系列的論文被取用數顯著超過個人的平均取用數。

好訊息是,大約90%的藝術家和科學家在他們的職業生涯中至少有一次輝煌時期。壞訊息是它通常不會出現第二次:64%的藝術家和68%的科學家只有一次,而且超過兩次非常罕見。斯科特·菲茨傑拉德(F. Scott Fitzgerald)說的大部分是對的。

而個人可能對這個問題無能為力:例如,輝煌時期與生產力無關。該研究的作者並沒有聲稱“影響力”(impact)——像他們測量的那樣——是創造力的良好標誌。畢竟,關於如何定義和衡量創造力仍然沒有達成共識,更不用說是否或如何培養和發展創造力。況且科學影響力不僅僅是取用數。

事實上,當一件作品的內在價值由它的銷售價格決定時,這是很悲哀的。但是,人氣和價值之間的脫節可能是這些發現的核心所在。用經濟學術語來說,成功的動力是內生的(由創造者波動的靈感驅動),還是外生的(由市場的變遷產生)

想象兩者兼而有之是很吸引人的:創造者突然發現自己接入了時代思潮——只是如果他們在這條路上進一步探索下去,便會發現世界已經進入了下一個潮流,而他們的輝煌時期業已結束。

然而,這項研究最吸引人的結論,可能是發現科學與藝術背後有共同的成功機制:一個人在這兩個領域成功與否,取決於他創造的東西是否恰好捕捉到了受眾們喜好與情緒的變化。

論文通訊作者:王大順,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組織管理學副教授,西北大學複雜系統研究所的核心成員。他專註於探索大資料時代所帶來的新機遇和跨學科挑戰,其研究領域涉及統計物理,資訊與電腦科學,以及計算社會學等多個相關學科。

原題:

From artists to scientists, anyone can have a successful streak at any time

來源:nature.com

原文地址: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8-05682-0

論文題目:

Hot streaks in artistic, cultural, and scientific careers

論文地址: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8-0315-8

更多精彩


在公眾號後臺對話方塊輸入以下關鍵詞

檢視更多優質內容!

PPT | 讀書 | 乾貨 高考 | 世界盃

Python | 機器學習 | 區塊鏈 | 揭秘 | 福利

推薦閱讀

Q: 現在你還覺得年齡是問題嗎?

歡迎留言與大家分享

覺得不錯,請把這篇文章分享給你的朋友

轉載 / 投稿請聯絡:baiyu@hzbook.com

更多精彩,請在後臺點選“歷史文章”檢視

贊(0)

分享創造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