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每天分享高質量文章

送書 | 別泡枸杞,別曬步數!7招搞懂健康資料,有型有顏等TA來撩

導讀:你的日常活動正在產生大量資料!但其中很多資料也正在被你浪費。你以為資料與健康的關係,就是在朋友圈裡曬曬步數?其實,並不需要複雜的技術,這些資料就可以幫你完成時間管理、監測你的健康狀況,甚至為你的生活提供正確的指導和有價值的建議。

“時間去哪兒了?我今天都幹嘛了?”

“我每天都泡枸杞,真的包治百病了嗎?”

“腿傷剛好,我該去健身房撩TA & 被撩嗎?”

這些問題別問別人,你自己製造的資料就會給你答案。這些資料怎樣獲取?怎樣記錄?怎樣分析?本文用10條建議和7個步驟,幫你實現“量化自我”。另外文末有送書福利,別錯過!

本文為大資料(ID:hzdashuju)原創,轉載請與我們取得聯絡

作者:土豆小姐,不想當網紅的旅行者不是好編輯,馬蜂窩@土豆OHC

01 什麼是量化自我

人們現在總是在量化自我,每天有一系列數字跟隨著我們:睡覺的時間、走路的步數、用了多長時間掙錢、浪費了多少時光、交朋友的數量、發朋友圈的數目。量化自我處於一種爆髮狀態。到2016年年底,有高達1.1億個可穿戴感測器被運輸到世界各地。

“量化自我”這一概念,即對於自身的資料,人們如何記錄,為何記錄,怎樣分析以及做出何種反應。量化自我是一項人類活動,比起那些推動量化自我廣泛傳播的各種裝置,量化自我本身更加有趣,它不需要比紙和筆更複雜的技術。

然而,無論是透過可穿戴電子裝置,如智慧手錶和健身手環,還是透過手機、計算機,現在很多自我記錄的方式都是數字化的。這些高科技記錄方式,與人們幾個世紀以來量化自我的方式(比如寫日記或日誌)交織在一起。像這樣的數字化量化方法的增多,就引發了關於舊傳統的新問題。技術擴充套件了可以測量的生命領域,讓前所未有的更高頻率的記錄成為可能。

02 持續量化的世界

“量化”並不是新近產生的。本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是18世紀美國政治家,他持續地記錄了自己如何花費時間,以及是否達到為自己制定的標的。他用圖表和便條的形式量化,來“執行自我檢查計劃”。


這種以日記形式進行的日常量化很常見,事實上在18世紀,日記是被共享的。人們使用相對簡單的條目,按順序簡短地記錄發生的事。通訊學者李·漢弗萊斯(Lee Humphreys)和她的合著者發現,今天的推特與十八九世紀的日記非常相似,都是“用當前時代的傳媒方式與他人探討、反思、交流和分享”。

20世紀20年代的發明家巴克敏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也量化自己,他的做法是:建立一個大型的剪貼簿,嚴格地每15分鐘記錄下一些東西。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兩種風格體現了今天仍在持續的自我量化思路,一種是資料在改變生活的過程中發揮主動作用,另一種則是被動地支援個人反思。

今天,我們可能會把富蘭克林的方法稱為“自我量化”;而將富勒的稱為“生命記錄”,它是自我量化的近親,雖然只是近親,但它可能比我們想象的更具幹預性。

對於我們現在所稱的自我量化,富蘭克林的嘗試具有非工具性和思考性,與我們最初所認為的相比,他的方法其實更像“生命記錄”。除了歷史上的這兩種方式以外,我們需要加上第三種——主動的自我實驗。在出現現代臨床試驗之前,自我實驗是科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瞭解眼睛的運作方式,艾薩克·牛頓爵士(Sir Isaac Newton)盯著太陽的反光,差點失明。在當時布洛芬、瘧疾疫苗和神經科學的歷史中,都曾有過自我實驗,並且直到現在,自我實驗者仍持續做出重要發現。

所有這三種方式(自我量化、生命記錄、自我實驗),都對我們如何看待自我產生了影響,並都有各自的歷史。

03 怎樣量化自我?這裡有一些建議和提示

《量化自我》的作者吉娜·聶夫(Gina Neff) 和唐恩·娜芙斯(Dawn Nafus)建議大家在開始自我量化專案的階段,需要考慮收集一些因素:

1. 要有一個簡潔的開始

自我量化應該從有人做過的簡單實驗開始,比如可以在幾天或幾周內完成的。雖然透過幾個月或者幾年時間來量化,會帶來不一樣的好處,但第一個專案不應長期佔用你的時間。

2. 聚焦於一件或兩件事

量化必然會產生對日常生活的片面看法,也不可能從許多片面的觀點中構建出一幅全貌。利用偏向於你優勢的地方,把註意力引向最重要的問題。

3. 合理命名資料

盡可能用與經驗相符的方式標註資料。有時,在實際的生活場景中,提問可以幫助你找到需要被量化的東西。比如,在回答諸如“今天你想遠足嗎”這樣的問題時,可能能對肌腱炎的疼痛程度進行量化。

4. 時間和地點都是很好的資料管理器

提高資料集合反映的觀點的精確度,結合實際情況,具體指的是,比如每天固定在某一時間拍照,或每次進入一個地方時拍照。

5. 對量化工作實事求是

每小時記錄一件事,堅持兩天很容易,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持續兩天后,這個專案很可能就此停止,不會繼續堅持了。考慮你實際想投入多少時間和精力到量化專案中,並且考慮在一天中何時記錄比較方便。

6. 數字、文字和圖片都很重要

有時記下一個單詞或拍照可能會成為最有力的記錄,特別是在時間也被自動記錄的情況下。通常,感測器資料最好與手動記錄的筆記或其他資料相結合,便於理解。

7. 資料有不同的尺度

如果你使用的是數字尺度,請註意尺度本身傳遞的資訊。用5分制計分,可以留有中間立場;用6分制計分,將迫使你進行選擇。有時粗略的尺度(如低、中、高)比10分制的選擇更有效。在統計學中,數字9和99常常代表“丟失”的資料或無意義的問題。比如,你可以用1~10來量化心情,用99來代替心情沒法被明顯辨別的某一天。

8. 文字和圖片有數量要求

單詞的頻率可以計算,所以它們變成了數字。像750 Words這樣的程式,可以在任意段落中計算關鍵字出現的頻率,這能為你關註的事物提供線索。一些人每天簡單記錄覺得高興的事,然後用750 Words來分析,用以量化心情。通常這樣的專案會與情緒分析同時進行,以確定這些詞的語氣是積極還是消極。

9. 自我量化工具不一定要花哨

應用程式開發人員試圖對顯示資料的方式做出好的猜測,哪些資料可能有用,哪些計量尺度更實用,哪些詞更重要等,但這些都是猜測。紙和筆的記錄、Excel表格、谷歌表單(Google Forms),或通用的自我報告應用,給了你對於資訊記錄的更多控制力,並且當專案發生改變時,可以獲得更多能力去改變和調整。

10. 開展幾次試執行

在你第一次嘗試時,有些東西達不到預期是很正常的。也許是選擇的資料規模不太好,也許是收集資料的頻率不現實。對自我量化專案進行修改,直到確定可行的方案。

04 量化自我與資料分析:7招搞懂你的資料

假設你現在已經做了以上事情,並且手上有了一部分資料,你會問自己:現在該怎麼做?下麵我們列出了一些你可以使用的資料分析方法,這不要求你掌握新的統計或視覺化技能。這是關於如何分析資料的建議,即如何尋找幫助你發現樣式、找到趨勢和完成拼圖的東西。

1. 時間和地點是強線索

大多數人在看圖表時,都很自然地尋找規律,並試著解釋我們看到的峰值。因為資料的時滯性,資料集的兩個峰值即使相關,也不會直觀地排列,那麼你將不得不新增一個臨時調整時間戳,比如加上或者減去適當小時數,直到看到峰值之間的聯絡。

線上形圖中,很難透過肉眼看出遞迴和時間滯後性,但有一些方法可以使它們變得明顯。比如,可以把圖表打印出來,圈出每個“週一”,以便從視覺上放大這個規律。在電子錶格裡,你可以把資料複製到新表格中,刪除所有與峰值無關的資料,然後檢視時間欄,看看是否有共同的一天或一週的規律。

2. 滑動平均可以解釋潛在趨勢

滑動平均顯示的每個資料點,是前面幾個資料點的平均值。這個資料,直觀地反映了資料的上升或下降趨勢。自然狀況下,體重會正常波動,與每天的體重讀數相比,一週的平均體重是體重增加或減少的一個更好的指標,並且,平均數也可以減少焦慮。在資料密集且變化量大的情況下,滑動平均也能作為一種視覺化工具。

3. 註解

數字不會講故事,但人會。在圖表上記下評論或插入圖片,可以幫助還原資料中的故事。任何你能找到的其他事物——照片、音訊資料,當時寫下的某些東西——都能幫助你在所量化的指標和未量化的指標之間建立聯絡。

4. 拼貼畫能支援視覺上的意會

當同一事物的照片(食物、藥丸、臉)以一個系列的方式顯示出來時,一些樣式會透過形狀和顏色產生。以這種方式量化會使數學計算更加困難,但視覺樣式比數字更能產生強大的反饋。無意中捕捉到的位置資訊,或是一個物體的包裝,或是其他意外被拍攝到的人,都可以幫助你回憶起當時的情形,或者捕捉到你最初可能沒有想到的額外資訊。

5. 缺少資料並不意味著真正的缺失

缺失資料的修補是有意義的,它們本身也可以成為資料。在量化某一特定活動時,關註不做某件事的樣式,而不是關註做了什麼,可能會帶來不同的解釋。

6. 講故事是一個使故事精練的好機會

當人們不得不向別人解釋資料時,往往會花時間更仔細地思考資料。透過與別人交談資料,發現其他人看到的東西,可以成為資料本身另一個有用的映象。

7. 與他人比較可以提供參考

和我們交談過的大多數自我量化者都沒有意識到,探究自身資料是否偏離人群的平均水平是很有用的。不管怎樣,參考其他人的資料樣本,可以看到可能的變化。

一旦人們有機會檢視自己的資料,其中一些人可能會尋求改變。收集資料在某種程度上產生了一種能感知到的負擔。如果你量化咖啡因,希望能緩解癥狀,然而量化結果卻顯示,飲用多少咖啡因並不重要,你會發現,本以為透過量化能控制癥狀,但最終結果讓人失望。實驗可能也確實會失敗,選擇你不想知道的和選擇想知道的一樣重要。

然而,值得記住的是,一個問題如果能成功解決,意味著它實際上並不是個問題。人們使用資料來平息擔憂,我們已經看到了很多這方面的例子。

05 說說你日常的量化自我

5種自我量化的常見風格或目的:①監測和評價;②引發感覺;③審美好奇心;④除錯問題;⑤培養習慣。

我們提供了人們在每個方面所做的事情的例子,以及關於以這種方式量化的實際建議,這有兩個原因。一是鼓勵你自己去嘗試,這涉及在裝置手冊中找不到的別人發現的想法和陷阱。二是即使你沒有興趣嘗試自我量化,當你看到人們為了體驗其他人帶來的創造力而努力,且遇到難題時,你也可以幫忙解決。

正如評論家葉夫根尼·莫羅佐夫強烈提倡的,自我量化,不是讓人們不加思索地跟隨計算機的指令去做,也不是允許用技術代替感覺和情緒。

近年來似乎有一陣健身熱和慢跑熱,很多人都在朋友圈曬“戰績”和“戰況”。VKKKKK大魔王就是其中的一位,但她的每張跑圖後面,都是量化自我的記錄。

▲圖片及案例由VKKKKK大魔王授權使用:VKKKKK大魔王,愛美食的舉鐵女漢子,愛旅行的紋身美少女,愛分享生活中的一切美好,小紅書@VKKKKK大魔王

你能在圖片中看到跑步途中的風景、距離和“軌跡形狀”,用一個叫做nike+的app進行記錄。與此同時,她還用另一個app——KEEP記錄更多的資料,分析資料背後的內容,以此判斷哪些資料最適合自己的跑步標的,現實與標的之間的差距是否需要被消滅,最終調整跑步速率、坡度、以及拉伸方案。

這是許多自我量化者需要學習的。許多自我量化者把這個過程看作一種反饋迴路,這是一個電腦科學術語,即由系統生成資訊,然後根據這些資訊進行調整。反饋迴路不是自動的。一些人可能會認為VK大魔王的追蹤方法不精確,但她選擇使用資料綜合分析,而不是記錄跑步的距離,並傳達了比更精確的方法更重要的資訊。


量化自我:如何利用資料成就更幸福的自己

作者:(美)吉娜·聶夫


噹噹

廣告

購買

延伸閱讀《量化自我》

轉載請聯絡微信:togo-maruko

推薦語:不要只把行走步數、睡眠時間、心率監測、體脂測量等資料作為朋友圈的日常PK,要讓資料為我的健康所用,量化自我,看這一本就夠了。本書作者吉娜·聶夫是華盛頓大學通訊與社會學助教,高階資料科學家。唐恩·娜芙斯是英特爾研究院的高階研究員,也是一位人類學家,在工業領域工作,為技術發展提供資訊。譯者方也可是北京師範大學經濟學專業優秀畢業生,曾在德國路德維希港經濟應用技術大學遊學半年。酷愛數字與數學,學習、工作中長期與資料打交道,擅長用資料分析業務開展狀況、識別標的客群。知乎主頁@方也可

福利時間到!


來說說你平時都用哪些app或方法來量化自我?(keep、微信運動、阿裡健康、美柚…)

都有哪些有意思的故事?快來留言分享吧!被贊得最高3條留言以及被我們精選出的3條走心留言的釋出者將獲贈《量化自我:如何利用資料成就更幸福的自己》


活動截止時間:7月27日(週五)22:00


偷偷告訴你:我們中獎率很高的!留言區刷起來吧!

更多精彩


在公眾號後臺對話方塊輸入以下關鍵詞

檢視更多優質內容!


PPT | 報告 | 讀書 | 書單 | 乾貨

Python | 機器學習 | 深度學習 | 神經網路

區塊鏈 | 揭秘 | 高考 | 福利

推薦閱讀

Q: 你都有哪些“量化自我”的故事

歡迎留言並順便贏取福利

覺得不錯,請把這篇文章分享給你的朋友

轉載 / 投稿請聯絡:baiyu@hzbook.com

更多精彩,請在後臺點選“歷史文章”檢視

贊(0)

分享創造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