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每天分享高質量文章

結婚生娃和去核電站參觀,哪個更安全?

導讀:核電站安全嗎?飛機比火車安全嗎?5G的輻射對人體有害嗎?因為害怕家暴就不結婚,這科學嗎?

我們該信專家嗎?還是信網友?

本文的目的在於提問,而不是給出標準答案。因為在資料叔看來,保持提問狀態就是保持思考,而標準答案會終結思考,也就會失去對事物的好奇心,變得懶惰而懈怠。

 

01 核電站安全嗎?

HBO紀錄片《切爾諾貝利》最近熱播,也帶火了《切爾諾貝利的悲鳴》這本書。《切爾諾貝利的悲鳴》2015年11月在中國出版,作者阿列克謝耶維奇還獲得了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但似乎諾貝爾文學獎的熱度也比不上紀錄片。

《切爾諾貝利的悲鳴》是紀實文學,是由一個又一個真實“故事”構成。資料叔印象最深的,是那位消防員的新婚妻子,講述她看著年輕的丈夫躺在病床上一點一點慘死。沒錯,一點一點的,慘死。

我還記得我是在一個清晨安靜的公交車上,在去體檢的路上,看到這個故事的。當時情緒上的衝擊甚至讓我的身體感到不舒服,好在沒有影響後來的體檢結果。如果不是不好意思,我會在公交車上大哭一場,儘管承受苦難的受害者,無論從時間還是空間上來說,都距離我足夠遙遠。

▲《切爾諾貝利》劇照

紀錄片有畫面,還能看到受訪者的表情、面容,聽到他們的語氣,這是影視這種載體相對於圖書的優勢。紀錄片有更強的衝擊力,給觀眾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所以我相信,人們在看紀錄片的時候,一定會像我當時在看書的過程中一樣,腦子裡就會不停地冒出一系列問題:

核電站安全嗎?此時此刻的、離我最近的那個核電站安全嗎?核電站如果一旦出現事故,後果是不是都嚴重到不可控?

資料叔當時上網查各種資料,對比各方說法,暫時得出的結論是,在發電這件事上,核電站效率最高,低汙染;也很安全,安全到極少發生重大事故;越新的核電站越安全。

有一天,資料叔在微信群裡看到遼寧紅沿河核電站開放參觀的訊息,可惜因為開放日有其他事情,去不了。訊息釋出者介紹,他們希望透過這種設身處地、親身經歷的方式,讓公眾更多瞭解核電站,消除對核電站的偏見和誤解。(順便說一句,紅沿河核電站仍然會定期開放參觀,有興趣的可以關註一下相關訊息。)

幾年後的今天,《切爾諾貝利》的觀眾們也提出了各種問題,展開了各種討論。我想反駁那些危言聳聽的核電站威脅論,於是再上網查資料,發現了環境保護部核電安全監管司司長湯搏的一篇文章[1]。湯搏先生在文章中提出了一個我事先根本沒有思考過的問題:什麼是安全?

我們對安全都會有一種直觀的感受,但每個人的感受不同,也未必準確,所以那不是科學定義。而在核電站問題面前,我們談論的安全應該是一個嚴肅的科學定義。湯搏先生給出答案是:

我給安全三個定義:

  • 第一個定義,當一件事情帶給我們的利益足夠大,而其代價可承受的話,我們則認為其是安全的;

  • 第二個定義,安全是利益和代價的平衡,沒有一件事情只有利沒有弊;

  • 第三,安全是可接受的風險。

所以,核電站是安全的;生活中沒有任何事情是絕對安全的。

另外,資料叔發現,每一個好問題的提出、追尋答案的過程,都將指向對事物、對道理更深刻的認知。我們應該保持提問狀態。

這讓我想起我最近正在讀的《學會提問》這本書,資料叔的感覺是,學會了提問,目的並不是問到別人懵B,而是不被他人“帶節奏”的真真假假的各種資訊搞到懵B。

02 飛機比火車安全嗎?

說起安全,很容易想到飛機和空難。

基思·斯坦諾維奇在《對偽心理學說不》中提到一個生活中常見的場景:

一個朋友開車20公里載你去機場,因為你要乘飛機作一次750公里的旅行。分別的時候,你的朋友很可能會說,“一路平安”,這個臨別贈言其實是具有悲傷的諷刺意味的,因為你的朋友在回家的20公里路上死於車禍的風險,要比你飛行750公里的風險高出3倍。

從新聞的角度來說,車禍頻發,一場車禍很難引發持續關註,而每次空難幾乎都是全球性的大新聞。尤其在當前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不需要你主動去“打聽”,這些大新聞會第一時間填滿你的社交網路,給你留下深刻印象。

於是我們很容易陷入《學會提問》中提到的“可得性啟發”,指的是我們只根據手邊最容易獲得的資訊來形成結論。[2]

作者寫道:

儘管乘飛機是最安全的出行方式,但在出現一場空難以後,常常有很多乘客幾個月都不敢乘飛機出行。

毫無疑問,飛機比公路交通安全,但跟鐵路比呢?

這個提問除了跟近期的俄航起火事故有關,也跟年復一年的春運和近些年來,中國高鐵的飛速發展有關。每年春運,火車站和車廂裡都擠滿了人,但最終大家都平安到家了。那麼火車真的沒有飛機安全嗎?

這裡我們還是要再問一次“什麼是安全”?飛機是最安全的出行方式這種說法,評判的標準是事故傷亡人數與運輸總里程的比值。比如,1992年《紐約時報》做過一個統計,民用航空每1億英里的死亡人數僅為0.006人,低於鐵路客運的0.029人,更低於自駕汽車的0.849人。

也就是說,如果你想做一次長途旅行,比如從北京到上海,坐飛機出行出事故的機率遠遠低於開車。

但如果不按運輸里程,而按照事故中傷亡人數與運輸總人次的比例計算,有網友根據已公開的資料做了統計,在2000-2011年的中國,每運送1億人次,鐵路的傷亡人數是3.01人,民航是5.52人。[3]

這樣得出的結論是,火車比飛機更安全。頻繁的中短途旅行,選擇火車是靠譜的。

不同的統計方法給出了不同的結論,我們該相信哪一個?資料叔覺得,我們應該保持這種提問的狀態,而不是盲目地相信哪一個。

03 因為害怕家暴就不結婚,有道理嗎?

有一天友人發了一張“大型反催婚現場,結果還是被懟.jpg”,催婚的父親用火車出行安全舉例,試圖講述一個不要“因噎廢食”的道理。

上文提到過,火車是非常安全的出行方式,火車撞死人的機率極低。對於身體健康的人來說,吃飯被噎到也是極少遇到的事。

但從資料叔的友人取用的資料來看,女性婚後遭家暴的機率接近25%,每4個人中就有1個。再看上文給出的火車事故資料:每運送1億人,傷亡3人。兩者差了上千萬倍。

所以,用火車事故類比家暴是不合適的。因為害怕家暴就不結婚,並不是因噎廢食。對於謹小慎微的人來說,24.7%的機率已經足夠高,那麼他們做出不結婚的決定完全算是理性的選擇。

04 5G的輻射對人體有害嗎?

除了核電站,最近風口浪尖上的另一個熱詞是5G。5G的各種宣傳和科普已經很常見了,非專業人士get到了訊號好、速度快等優點之外,5G的輻射也是頻繁提出的問題。

當然,各類科普文章中也都苦口婆心地告訴你,5G的輻射很微弱,根本不會對人體造成危害,即便你就住在訊號塔附近[4]。但是最近網際網路元老級人物張朝陽突然在一次演講中質疑5G的安全性。

贊(0)

分享創造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