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每天分享高質量文章

中臺不同於平臺,那麼到底啥是中臺?

1、哪些不是中臺,而是應該叫平臺

 

做開發,有所謂的三層技術架構:前端展示層、中間邏輯層、後端資料層。我們現在講的中臺不在這個維度上。

 

做開發,還有所謂的技術中介軟體。一開始我們沒有中介軟體的概念,只有作業系統、資料庫這些簡單玩意,後來有了所謂的分散式計算,才有了所謂的中介軟體。如分散式元件容器(如EJB容器/COM容器),如分散式事務(有了分散式事務協調中介軟體),如需要在分散式應用之間傳遞資料就有了分散式訊息佇列…。從而,中介軟體成了一個獨立市場。但是,我們現在講的中臺也不在這個維度上。

 

現在到了雲端計算時代,雲端計算整個大體系被簡單粗暴分為SaaS、PaaS、IaaS,有人就混淆視聽,就把PaaS叫做中臺,中臺就濫了:Spark/Hadoop叫做中臺、TensorFlow 人工智慧叫做中臺、IoT物聯接入平臺叫做中臺、音影片處理(如轉碼/裁剪/鑒黃等)也叫做中臺。麻麻蛋。現在是個東西就叫做中臺。但是,我們真正要講到的中臺也並不在PaaS這個維度上。

 

2、我們為什麼需要中臺

 

因為這是一個企業資訊化的新時代。為什麼這樣說呢?

 

過去企業資訊化的主流重心是企業內部資訊化。但現在以及未來的企業資訊化的主流重心是企業外部資訊化。

 

我過去已經說了,中國網際網路從1998年算起(新浪搜狐網易都在那一年成立),到現在20年了。20年,其實就兩個階段。按to C的分法就是PC網際網路時代、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按to B的分法營銷時代、交易時代。第一個10年(1998-2008),不管你是搞音樂圖片影片,還是你搞新聞、爬蟲新聞、部落格論壇,本質上就一個事:做內容拉消費者流量然後拉企業廣告變現。到了第二個10年(2008-2018),給企業倒流量,企業已經不信了,你給我多少點選量沒用,我歸根到底還是得看我賣出了多少東西。所以中國網際網路進入了交易時代。

 

為啥從2008年之後,中國電子商務公司如雨後春筍爆發,就是因為這個歷史大規律背景。從現在開始到未來十年(2018-2028),進入了第三個時代。因為在第二個十年,有了消費者也有了訂單了,但是上游生產、採購、研發設計不給力啊。市場機會轉瞬即逝,誰快誰就能抓住機會。所以中國上游生產、採購、研發設計必須要變革,來適應下游消費者訂單。

 

這就是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紛紛進入to B市場紛紛進入企業服務領域的根本歷史大背景。什麼to C流量紅利沒了成紅海了,什麼中國人力成本高了需要精細化運營了,這純粹都是外行瞎逼逼、腦子進水了。

 

我過去已經說了,中國企業軟體,從內部單部門單崗位應用,進化到內部多部門多崗位應用,後來又到整個企業乃至整個企業集團的全部應用。再往大長,就必須要突破企業邊界,進化到企業的衣食父母(客戶)的資訊化,這就是我說的連線客戶(消費者),讓消費者直接參與到企業IT業務流程處理中。進而再進化到連線企業的上下游,為消費者需求與訂單進行通力合作、敏捷互動。最後再進化到連線社會基礎設施,如工商稅務海關銀行、交管車管、國土住建、社保民政、質檢安監…。

 

所以,現在以及未來的企業資訊化的主流重心是企業外部資訊化:連線消費者、連線產供銷研上下游、連線社會基礎設施單位。

 

因為要連線消費者。也就是說,消費者在哪裡,我們就要連線哪裡。這勢必造成了IT應用微型化、場景化、碎片化。尤其現在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App技術特性決定了流量是被碎片化的不能聚合的。

 

另外,中國的消費者變化快(也有人說這是中國消費者不理性不成熟的表現),這也勢必造成了IT應用要快速迭代改變。

 

另外,中國的消費者是巨量的。中國每一個省就相當於歐洲的一個國家的大小、GDP規模、人口數量。

 

所以,我們必須把我們過去鐵板一塊的應用拆分拆分。與外部連線相關的的應用場景,一定要做成微型化、場景化、碎片化、微服務Open API技術,這樣便於快速連線、快速迭代改變。

 

3、業務中臺

 

咱們就拿所謂的新零售舉例子吧。過去的零售渠道很經典,現在,光網際網路零售渠道就有很多,還有線下零售渠道,現在還有大客戶零售渠道。過去支付方式也很少,現線上上線下很多支付方式。過去消費者來源很少,現在無界零售,有消費者流量的地方就是消費者來源。

 

所以,在新零售的IT面前,統一會員、統一營銷、統一訂單、統一庫存、統一支付、統一信用…,這些就成了需求。這就是中臺。而這些中臺,我們叫做業務中臺。

 

當然,按照這種思維來分析應用功能模組,你肯定會類推出財稅中臺、人力資源中臺、供應鏈中臺、新製造中臺….。

 

中臺還有好幾種,我接下來一塊塊說。

 

4、應用中臺

 

除了剛才上述講的業務中臺,還有一類中臺是應用中臺。

 

做商業應用級別的基礎設施,就必須擁有應用中臺,如企業雲盤、音影片會議、企業直播、IM、多觸點互動機器人、聚合支付、電子發票、電子合同、電子憑證、銀企直聯…

 

他們都帶有業務應用特徵,不是純技術。但是他們又不是具體的業務場景應用,不是類似零售、製造、人力、財稅、OA、供應鏈、CRM這樣。

 

所以,我把他們這些都叫做應用元件,他們組成了應用中臺。

 

5、技術中臺

 

還有一類是技術中臺,過去我們把他們叫做技術平臺。

 

但是我這裡講的技術平臺不是指通用IaaS、通用技術中介軟體,我講的還是企業應用的技術平臺。

 

為啥過去叫技術平臺,現在就叫技術中臺了呢?

 

因為過去技術平臺是恆定的。也就是說,你釋出了一個版本,你用一年它也是這個功能能力,你用十年它也是這個功能能力。功能能力是不變的。

 

但是,有了資料和AI驅動,這個技術平臺就不恆定了。它裡面的很多功能特性就在天天進化、天天模型、引數在自動調節。所以我們就把技術平臺升級到了技術中臺的概念層面。

 

所以我老呼籲,不要把中臺部署到企業內部私有環境中,這是錯誤的方向,這是老舊的技術平臺的思維。如果部署在企業內部私有環境中,它就接受不到社會360度海量資料的訓練了,它只能接受你這一家企業單點的資料訓練了,所以它就成三歲小孩了,智力不增長了。

 

如果你部署在公有雲或者專屬雲上,就會接受我們日常360度的資料訓練,它的智力就會天天進化,隨著社會動態變化不斷自動調節適應了。

 

你可以把和外部連線的應用放到公有雲上,因為他們是外部連線型的,你把他們放到你的內部私有環境中他們就跑不起來了。

 

你當然可以把你只內部的應用放到你的內部私有環境中。要把公有外部連線的應用和純內部使用的應用連線在一起,這就需要到了技術中臺。按照這個角度來看,中臺也不應該部署在私有環境中啊。它一定要放在混合雲環境中,這樣才方便公有雲應用和私有雲應用連線打通。

 

在技術中臺這裡,最核心的就是整合中臺:

  • 1、整合各類企業內部ERP
  • 2、整合各類公有雲SaaS
  • 3、整合各類網際網路電子商務Open API
  • 4、對外統一開放API,便於外部生態應用接入與融合

 

你看,大量都是內外連線能力,需要經常變動、需要內外通暢。

 

6、資料中臺

 

所謂的資料中臺,是帶有產業主資料、畫像標簽、業務模型、業務演演算法的。

 

所謂的資料平臺,才是那些最基礎最通用的什麼Hadoop、Spark、Flink、Impala、HBase、Flume、Mahout、ElasticSearch…。

 

這樣一說,大家就很清楚什麼是資料中臺,什麼是資料平臺了。有人拿資料平臺來冒充資料中臺,把客戶當傻子來騙,顯得可恥。

已同步到看一看
贊(0)

分享創造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