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每天分享高質量文章

分庫分表,讀寫分離後,資料庫中介軟體扮演了一個怎樣的角色?

來自:Java識堂

分庫分表,讀寫分離會帶來哪些問題?

前面一篇文章圖解分散式系統架構(看推薦閱讀)大概講了一下分庫分表,以及讀寫分離出現的場景,分庫分表為瞭解決高併發和海量資料的問題。

分庫後會出現新的問題

1、跨庫join問題

如有2個庫,訂單庫,使用者庫,要查詢買了某件商品的所有使用者資訊

2、事務問題

使用者下訂單的時候需要扣減商品庫存,如果訂單資料和商品資料在一個資料庫中,我們可以使用事務來保證扣減商品庫存和生成訂單的操作要麼都成功要麼都失敗,但分庫後就無法使用資料庫事務了,這時就要用到分散式事務了

分表後也會出現新的問題

1、join操作

水平分表後,資料分散在多個表中,如果需要與其他表進行join查詢,需要在業務程式碼或資料庫中介軟體中進行多次join查詢,然後將結果合併

2、count()操作

業務程式碼或者資料庫中介軟體對每個表進行count(*)操作,然後將結果相加。或者新建一張表,假如表名為“記錄數表”,包含table_name和row_count兩個欄位,每次插入或刪除子表資料成功後,都更新“記錄數表”

3、order by操作

水平分表後,資料分散到多個字表中,排序操作無法再資料庫中完成,只能由業務程式碼或資料庫中介軟體分別查詢每個子表中的資料,然後彙總進行排序

而高併發這個階段,肯定是需要做讀寫分離的,啥意思?因為實際上大部分的網際網路公司,一些網站,或者是 app,其實都是讀多寫少。所以針對這個情況,就是寫一個主庫,但是主庫掛多個從庫,然後從多個從庫來讀,那不就可以支撐更高的讀併發壓力了嗎?

那麼如何實現 MySQL 的讀寫分離?


其實很簡單,就是基於主從複製架構,簡單來說,就搞一個主庫,掛多個從庫,然後我們就單單隻是寫主庫,然後從庫讀取bin log進行重放,這樣主庫和從庫資料就一樣,只不過併發量比較高時,會有主從同步延時問題

放個圖理解一下MySQL主從複製的原理,這塊面試經常被問到

總的來說,MySQL複製有三個步驟

1、在主庫上把資料更改記錄到二進位制日誌中(Binary Log)中(這些記錄被稱為二進位制日誌事件)

2、備庫將主庫上的日誌複製到自己的中繼日誌(Relay Log)中

3、備庫讀取中繼日誌中的事件,將其重放到備庫資料之上

現在理論知識都有了,就剩怎麼實現了?本來就是為了實現一個功能,現在好了,單寫讀寫分離,跨庫join,分散式事務,排序操作等就夠你忙的了。

這時候你就應該想起資料庫中介軟體了,它能幫你進行上述操作,把你從複雜的資料處理中解放出來,專註於開發業務程式碼。

資料庫中介軟體能幫你做什麼?

目前國內用的最多的中介軟體就是sharding-jdbc,mycat,別的用的很少,不再介紹

而資料庫中介軟體針對資料源管理,目前主要有兩種思路

1、客戶端樣式,在每個應用程式模組中配置管理自己需要的一個(或者多個)資料源,直接訪問各個資料庫,在模組內完成資料的整合,sharding-jdbc的實現方式

2、透過中間代理層來統一管理所有的資料源,後端資料庫叢集對前端應用程式透明,mycat的實現方式

放兩張圖就能理解區別了


一般的建議是小公司用sharding-jdbc,大公司用mycat,因為維護一套mycat叢集也需要人力,物力。鑒於篇幅限制,本文就介紹一下mycat的基本使用

以一個最形象的例子,讓你明白mycat到底幫你做了什麼?



先介紹一下什麼是分片?簡單來說,就是透過某種特定的條件,將我們存放在同一個資料庫中的資料,分散存放到多個資料庫上面,以達到分散單臺裝置負載的效果

如上圖所表示,資料被分到多個分片資料庫後,應用如果需要讀取資料,就要需要處理多個資料源的資料。如果沒有資料庫中介軟體,那麼應用將直接面對分片叢集,資料源切換、事務處理、資料聚合都需要應用直接處理,原本該是專註於業務的應用,將會花大量的工作來處理分片後的問題,最重要的是每個應用處理將是完全的重覆造輪子。

所以有了資料庫中介軟體,應用只需要集中與業務處理,大量的通用的資料聚合,事務,資料源切換都由中介軟體來處理。

那麼資料庫中介軟體是怎麼做到的呢?


綠色的部分為mycat的邏輯節點,藍色的部分為物理節點(即資料庫的部署地址)

schema:邏輯庫

通常對實際應用來說,並不需要知道中介軟體的存在,業務開發人員只需要知道

資料庫的概念,所以資料庫中介軟體可以被看做是一個或多個資料庫叢集構成的邏輯庫

table:邏輯表

既然有邏輯庫,那麼就會有邏輯表,分散式資料庫中,對應用來說,讀寫資料的表就是邏輯表。邏輯表,可以是資料切分後,分佈在一個或多個分片庫中,也可以不做資料切分,不分片,只有一個表構成

datanode:分片節點

資料切分後,一個大表被分到不同的分片資料庫上面,每個表分片所在的資料庫就是分片節點

datahost:節點主機(上圖藍色節點)

資料切分後,每個分片節點(dataNode)不一定都會獨佔一臺機器,同一機器上面可以有多個分片資料庫,這樣一個或多個分片節點(dataNode)所在的機器就是節點主機(dataHost),為了規避單節點主機併發數限制,儘量將讀寫壓力高的分片節點(dataNode)均衡的放在不同的節點主機(dataHost)。

rule:分片規則

前面講了資料切分,一個大表被分成若干個分片表,就需要一定的規則,這樣按照某種業務規則把資料分到某個分片的規則就是分片規則,資料切分選擇合適的分片規則非常重要,將極大的避免後續資料處理的難度。

實戰Mycat

為了快速熟悉各種配置,一般直接從git上下載程式碼,本地用idea開啟啟動,方便練習一波,小編演示本文就是用的這種方法

mycat的配置其實是蠻簡單的,最主要的是熟悉各配置檔案的規則。如使用者名稱,密碼,分片規則,都是在配置檔案中定義的

關於配置檔案,conf目錄下主要以下三個需要熟悉,要是本地測試用idea開啟在resources目錄下

小編演示一個最簡單的對映配置,找一個資料庫伺服器,建立3個庫,db1,db2,db3,把id為0-500 0000的資料放在db1,id為500 0001到1000 0000的資料放在db2,以此類推

server.xml是Mycat伺服器引數調整和使用者授權的配置檔案(省略了一些配置,後面2個配置檔案一樣)


<mycat:server xmlns:mycat="http://io.mycat/">

    <user name="root" defaultAccount="true">
        <property name="password">123456property>

        <property name=“schemas”>TESTDBproperty>
    user>

mycat:server>

schema.xml是邏輯庫,邏輯表定義以及分片定義的配置檔案


<mycat:schema xmlns:mycat="http://io.mycat/">

    
    <schema name="TESTDB" checkSQLschema="false" sqlMaxLimit="100">
       
        <table name="tb_test" dataNode="dn1,dn2,dn3" rule="auto-sharding-long" />
    schema>

    
    <dataNode name=“dn1” dataHost=“localhost1” database=“db1” />
    <dataNode name=“dn2” dataHost=“localhost1” database=“db2” />
    <dataNode name=“dn3” dataHost=“localhost1” database=“db3” />

    <dataHost name=“localhost1” maxCon=“1000” minCon=“10” balance=“0”
              writeType=“0” dbType=“mysql” dbDriver=“native” switchType=“1”  slaveThreshold=“100”>

        
        <heartbeat>select user()heartbeat>
        
        <writeHost host=“hostM1” url=“遠端mysql的ip地址:3306” user=“root”
                   password=“2014”>

        writeHost>

    dataHost>

mycat:schema>

rule.xml是分片規則的配置檔案


<mycat:rule xmlns:mycat="http://io.mycat/">

    <tableRule name="auto-sharding-long">
        <rule>
            
            <columns>idcolumns>

            
            <algorithm>rang-longalgorithm>
        rule>
    tableRule>

    <function name=“rang-long”
     

        class=“io.mycat.route.function.AutoPartitionByLong”>

        
        <property name=“mapFile”>autopartition-long.txtproperty>
    function>

mycat:rule>

autopartition-long.txt詳細的分片策略


# range start-end ,data node index
# K=1000,M=10000.
0-500M=0
500M-1000M=1
1000M-1500M=2

這個配置的意思是,id在0到500w放在第一個分片,以此類推

小編這裡用Navicat(資料庫連線工具)連線到本地的mycat

主機:localhost
埠:8066
使用者名稱:root(server.xml中配置好的使用者名稱密碼)
密碼:123456

看到有一個TestDB庫,在這個庫裡面執行建表陳述句


CREATE TABLE `tb_test` (
  `id` int(11NOT NULL,
  `name` varchar(255DEFAULT NULL,
  PRIMARY KEY (`id`)
ENGINE=InnoDB DEFAULT CHARSET=utf8mb4;

然後到對應的物理資料庫db1,db2,db3上看,3個庫都有了這個表。

在邏輯資料庫中插入如下三條資料


insert into tb_test (idnamevalues (1"1");
insert into tb_test (idnamevalues (5000001"5000001");
insert into tb_test (idnamevalues (10000001"10000001");

可以看到id為1的資料插入到物理資料庫中的db1,id為5000001的資料插入到db2,id為10000001的資料插入到db3

在邏輯資料庫中執行如下陳述句又能拿到這3條記錄


select idname from tb_test

執行如下陳述句,可以看到mycat從三個資料庫中取了記錄,LIMIT 100是因為schema.xml中配置了sqlMaxLimit=“100”


explain select idname from tb_test

有了mycat以後,我們的資料庫地址配置成mycat即可,它幫我們做了很多,其他各種分片規則,讀寫分離等的配置就不再演示,理解整個框架的大概執行流程就行

最後再分享一個知識點,mycat1.5 開始會支援本地 xml 啟動,以及從 zookeeper 載入配置轉為本地 xml 的兩種方式,即原來分享的zookeeper可以用作配置中心


贊(0)

分享創造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