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每天分享高質量文章

馬雲:AI永遠不可能控制人類;李彥宏:不擁抱AI的公司會死掉

導讀:2018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今天在上海開幕。這場大會的主辦單位包括: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網信辦、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上海市人民政府等。

這個規格極高的大會上,BATM等國內科技巨頭的掌門悉數到會,併發表了對於人工智慧的判斷和預測。

作者:雷剛,發自西岸藝術中心
來源:量子位(ID:QbitAI)

圖源:2018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官網

馬雲在上午的發言中表示,阿裡巴巴對AI帶來的技術革命有期待也有困惑。不過他也表示,人類對自己要充滿信心,“我認為機器永遠不可能控制人類,也不可能戰勝人類……機器只能快速計算,但人類有真愛。”

對於AI的發展,馬雲特別強調:嚴防葉公好龍。“按照固有思維打掉一個行業,從來很簡單。但要呵護其從小到大,並不容易。保護哭喊的落後力量,一定會阻礙創新。”馬雲說。

馬化騰在發言中指出,AI是一場跨國家、跨學科的挑戰,是不能拒絕的國際性奧林匹克競技,也不能閉門造車。同時他也提醒要充分考慮AI潛在的負面影響。

“微信已經10億使用者了,完成了人與人之間的連線,下一步將連線人與服務,這會一個大社交時代,其中最關鍵的,就是AI的作用和力量。”馬化騰表示。

李彥宏認為在AI時代,公司應該有AI思維、有AI能力、遵循AI倫理。“我不擔心AI帶來的失業,”李彥宏說AI會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但這不代表企業不會大量倒閉,“那些無法擁抱AI、利用AI、AI化轉型的公司,會死掉。”

計算機科班出身的雷軍,一直非常關註AI。他在發言中坦言,兩年前對於AI非常焦慮,不知該怎麼辦,“後來思慮再三,實在沒辦法,下定決心:AI也必須要成為小米的首要戰略。

現在人工智慧應用已經出現在小米多款產品中,雷軍展望未來表示:我相信只有開源開放的心態,才能一起把AI做好。

此外,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表示,微軟亞洲研究院(上海)正式成立,並聯合上海儀電合作成立AI創新院。亞馬遜AWS副總裁Swami Sivasubramanian表示,亞馬遜將在上海建立亞馬遜AI研究院

Google全球副總裁、工程研究員,TensorFlow業務負責人Jay Yagnik也在今天的大會上,進行了一波划水發言。

而商湯創始人湯曉鷗在臨近中午的發言中表示,人工智慧再厲害,無法替代大家去吃飯,也不能替代大家吃完飯去衛生間,所以對技術要有正確認知。

“重點想說,不存在AI這個行業,而只有‘AI+’這個行業,它需要跟各行各業結合,才能向前發展。”湯曉鷗說。

以下是量子位整理的BATM四位創始人的發言要點。

01 馬雲:嚴防葉公好龍

今天全世界都在討論AI,從技術概念,到確定影響人類未來的技術革命。

我們對此有希望,也有擔心,有期待,有困惑。

過去,AI的大會是技術人員的大會,但今天,上海舉辦的AI大會,說明AI正在走向更加寬廣和深遠。

今天談下我的觀察和思考:

首先,還是要說下,AI這個詞翻譯得不好,人工智慧?可能是人類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翻譯成機器智慧更合適。

機器會有自己的思考和執行邏輯,而不是全然按照人類大腦的方式,更何況人類對自己大腦的認知也十足有限。

發明機器的時候,我們就知道機器會比人類更聰明,就像發明汽車的時候,我們就知道它會比人類跑得更快。

過去我們把人類當成了機器,未來我們將會把機器當作人類來使用,未來不是萬物像人,而是要讓萬物像人一樣學習、去思考,未來機器必須去解決人類解決不了的問題,去瞭解人類不能瞭解的問題。

人類對自己要充滿信心,現在大家都擔心機器可能會控制人類,我認為機器永遠不可能控制人類,也不可能戰勝人類,因為機器只有Chip,而人類有Heart,機器只能快速計算,但人類有真愛。

其次,機器智慧和人類智慧的關係。

智慧是改變世界的工具,智慧是改變智慧的思想。我們該擔心的不是機器超過人類,而是人類智慧增長的停止。

第三,資料將成為轉型變革的核心驅動力。

網際網路,我們認為是生產關係,大計算是生產力,大資料是生產資料,大資料不是資料大,是計算大,是計算強,大計算加上雲技術才是真正的未來。

未來製造業,將被AI變革成服務業。AI替代流水線上的工人,但服務環節和部分,機器永遠做不到。

這也是我看好上海的原因,因為上海的服務業和服務意識一直全國領先。

未來製造業依靠的是服務,服務的好壞,決定新製造的好壞。企業的轉型,將是智慧使用的轉型,不能圍繞智慧轉型,將會被淘汰。

上海的強項還有金融。但新金融是TechFin,而不是FinTech,TechFin會讓每一個人都得到與之相匹配的金融服務。

而且新金融,是透過資料去預測壞事的發生,而不是壞事發生後抓壞人。真正的網際網路金融,風險極低。

再次,資料還會帶動供給側改革,無論是機器智慧、IoT,和區塊鏈,不能讓世界更環保,都沒有意義。

最後,對於AI這樣創新事務的發展,我還想強調:嚴防葉公好龍。

AI不僅是技術和科學家的挑戰,也是公共執行的挑戰。飛機剛出來的時候,不能用火車的管理方式去管理飛機。

去年美國交通部部長趙小蘭問我,如何看無人駕駛對出租車司機的替代。我說出租車消失,是市場行為,不該是政府關心的事情。而應該關心馬路上的車輛和行人是否更安全。

按照固有思維打掉一個行業,從來很簡單。但要呵護其從小到大,並不容易。保護哭喊的落後力量,一定會阻礙創新。

02 馬化騰:AI不能閉門造車

騰訊早在2012年就在上海佈局AI。

現在的優圖實驗室,就誕生在上海,是騰訊三大AI實驗室之一。騰訊華東總部也將落戶上海。

今天大會的現場,騰訊同傳已經就位,全部由後臺的機器服務。

我們完全嘗試機器,而不是人機協同,需要很大的勇氣。


今天,我想從3個方面談AI。

第一,AI是一場跨國家、跨學科的挑戰,是不能拒絕的國際性奧林匹克競技,也不能閉門造車。

國家與國家、企業與企業之間,即便有競爭,也是奧林匹克一樣的更快更高更強,核心標的是讓人類生活更美好。

AI的發展,離不開全球協作。去年騰訊在西雅圖設立實驗室,Google在中國也成立了AI中心,全球化協作趨勢勢不可擋。

第二,AI連線人與服務,將帶我們進入大社交時代。

微信已經10億使用者了,完成了人與人之間的連線,下一步將連線人與服務,這會一個大社交時代,其中最關鍵的,就是AI的作用和力量。

今年以來,騰訊提出了做數字經濟的智慧化助手,做好聯結器、工具箱等工作,也是希望把騰訊的AI力量開源開放,讓更多傳統企業獲益。

第三個看法。要充分考慮AI潛在的負面影響,必將帶來全面的挑戰。比如國內已經有黑產,利用資料,用AI方式,實現更精準詐騙,可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另外,我還想在這裡提出四個問題,希望拋磚引玉,引起全球人工智慧從業者的思考:

  1. 未來AI能否做到可知?而不是黑匣子。

  2. 未來AI能否做到可控?避免危害個人、群體的利益。發生危害是否可以追責到具體人?

  3. 未來AI能否做到可用?讓盡可能多的人使用。

  4. 未來AI能否做到可靠?能夠足夠迅速地自我修複漏洞?做到可靠?


03 李彥宏:無法擁抱AI的公司會死掉

在上海,第一印象就是這是中國最現代化的城市,而且上海100年前就是中國最現代的城市了。

我小時候,在山西能聞到汽油味,就覺得是現代化了。

再然後,20年前,資訊化就是現代化。那麼現在,現代化——就是AI化。

AI在各行各業的作用不斷提升,在產業變革中重要性不斷提升,未來沒有哪一家企業,敢說自己跟AI沒有關係。

但不是所有企業都具備AI的研發能力。

AI時代的生活會不同,AI時代的公司需要考慮以下問題。

1. 要有AI思維

必須基於萬物互聯去重新思考公司的戰略和定位。

網際網路解決了人和人的溝通連線,AI會解決人與萬物的溝通和連線。

萬物互聯的未來,對現在只會是降維打擊,比如金融、汽車等行業。

現在的AI發展,硬體是基礎,但軟體能力的需求也在無限增長,軟體的能力會成為AI發展重要能力,不得不重視。

2. 要有AI能力

指的是利用AI技術的能力,當前有很多AI開源開放的產品,沒必要重覆造輪子。

但如何結合自己企業的特點,與AI結合,做出自己優勢的產品,這是挑戰。

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如何獲取資料,如何有效應用資料,從資料中挖出金礦。這樣準確的AI認知,會是優勢。

3. 遵循AI的倫理

企業有什麼樣的AI價值觀,就會打造出相應的AI技術和產品,所以要在開發中遵循AI的倫理。

我認為有4方面:

第一,首要原則,安全可控。

第二,人類更加平等的獲得技術的能力。

第三,教人學習讓人成長,而不是取代人。

第四,為人類帶來更多的自由和可能。

我不擔心AI帶來的失業,因為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會帶來職業變革,也會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

但創造工作機會,不代表企業不會大量倒閉,那些無法擁抱AI、利用AI、AI化轉型的公司,會死掉。


04 雷軍:AI一度讓小米很焦慮

作為計算機科班出身,對於深度學習帶來的AI突破,非常關註,而且也知道,這不將是技術變革,也將是社會各個方面的變革。

AlphaGo以來,所有公司,都把AI列成了首要戰略。1000多家創業公司風起雲湧,越來越多的實用性產品產生。

小米內部也認為,AI的變革將遠超大資料和移動網際網路等時代。

但對於小米來說,2年前非常焦慮。一方面國際巨頭、中國巨頭都在領跑;另一方面還有1000多家AI創新公司在競逐。

我們小米這樣不大不小的公司該怎麼辦?

後來思慮再三,實在沒辦法,下定決心:AI也必須要成為小米的首要戰略。

而且小米其實也有優勢。

因為我們有規模巨大的使用者群體,有智慧硬體。

所以IoT就是我們AI戰略的最好切入點,而且5G當前,一切只會更加加速。

上季度結束,小米平臺上共有1.15億臺消費類IoT裝置,已經成為了全球最大的IoT裝置平臺。

再具體一些,AI+IoT戰略中,小米最關註的是智慧助手,即如今的小愛同學。截至上個月,月活躍已經突破了3000萬。

我相信,未來,智慧助手可以無所不在,每一個硬體、每一個空間,你都能跟智慧助手對話、互動。

這並非天方夜譚。因為在去年7月釋出小愛同學時,我們難以想象會有3000萬的使用,但後來實踐中發現,即便一開始AI還比較傻,但老人、小孩都會參與進來,而越多人使用,AI會越變越聰明。

所以我非常相信AI智慧助手,也能幫助我們解決更多社會問題,比如老人陪伴、兒童陪伴。

最後,再談一下AI技術的發展思路。

我們在今年以來,已經開源了移動端深度學習加速模型,對智慧問答也進行了開源。

我相信只有開源開放的心態,才能一起把AI做好。

05 圖靈獎得主、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Raj Reddy:GDP將有倍速級增長

圖靈獎得主、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Raj Reddy,也在今天的大會上發表了關於人工智慧的見解。以下是核心內容:

現在技術突飛猛進,技術無罪,但人類在應用的過程中,帶來的歷史上的災害,層出不窮。所以我們談AI的未來,要牢記技術應用的歷史教訓,防患未然,能夠引導技術向善發展。

下麵,談一談AI技術當前,我們人類面臨的機遇。


首先,語音識別和機器翻譯技術,能夠讓資訊跨越語言,網際網路的使用者,可以翻一番,會有更多的經濟活動圍繞此產生,GDP將有倍速級增長。

其次,AI能夠讓我們從重覆性工作中解放出來,可以做更多創造性工作。其中,我最看好的是“認知放大器”的打造,可以讓我們人類的經驗、思考、認知,可以創造性地用AI變成造福所有人的工具,不再是某一個的專屬能力,能讓更多人受益。

此外,每個人也都會有自己的專屬“守護天使”,千人千面,而且隨時線上,不斷學習。

所以我非常看好AI帶來的前景,更多人受益,每個人都能變得更好,只是不要忘了從歷史中吸取經驗,防患未然,科技向善。

更多精彩


在公眾號後臺對話方塊輸入以下關鍵詞

檢視更多優質內容!


PPT | 報告 | 讀書 | 書單

Python | 機器學習 | 深度學習 | 神經網路

區塊鏈 | 揭秘 | 乾貨 | 數學

猜你想看

Q: 大佬們的哪句話最能觸動你

歡迎留言與大家分享

覺得不錯,請把這篇文章分享給你的朋友

轉載 / 投稿請聯絡:baiyu@hzbook.com

更多精彩,請在後臺點選“歷史文章”檢視

贊(0)

分享創造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