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每天分享高質量文章

爬取了3500種中西藥品說明書後,我們發現這些你可能忽視的小秘密

導讀: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以下簡稱藥監局)自今年3月組建後,中藥問題似乎更受關註。6月19日,藥監局釋出《中藥藥源性肝損傷臨床評價技術指導原則》。7月13日,藥監局曝光42批次藥品不合格,其中40個批次為中藥飲片或製劑。

每次藥監局的整改,都會引起一些中西藥對比的討論。本文避開核心爭論,不討論藥理研究和藥品療效,將聚焦藥品說明書。透過對這些白紙黑字的分析,來發現中西藥有哪些小秘密。

作者:穀雨×新浪微熱點

來源:穀雨資料(ID:guyudata)

我們採集了某藥品庫的藥品說明書資料(http://ypk.qqyy.com/classify.html),按照28種藥品大類別,每個類別的西藥和中成藥分別抓取前200種。重覆的藥品名稱做去重處理,最後得到中成藥1837條資料,西藥1613條資料(二者資料量差別不大,可做比較)

本文所說的中藥其實是指中成藥,是以中藥材為原料,按規定的處方和製劑工藝將其加工製成一定劑型的中藥製品。需要煎煮的中藥方劑沒有規範的說明書,所以不做討論。

藥品說明書大家應該比較熟悉,我們在嘗試多種方式分析了各項資訊後,最後鎖定在藥品名稱不良反應治療病癥這3項,現逐一展開討論。

01 中成藥難斷”寶、精、靈” ,西藥常用通用名

我們分別提取了中成藥與西藥名稱中的高頻詞,發現大有區別。

中成藥名稱的高頻詞很多元,既有膠囊、合劑等現代劑型,也有丸、丹這類傳統劑型。這與中成藥命名方式相關,基本沿襲了傳統方劑的命名法,即主要中藥材或主要功效與劑型兩部分組成。由於中成藥的製劑方式融合了傳統與現代工藝,所以高頻詞很多元。

細看這張名稱高頻詞圖,會看到”寶”、”精”、”靈”等帶有一些迷信色彩的字眼,與命名方式不符。其實,中成藥的命名過去常使用如”強力”、”速效”、”御製”、”秘製”等誇大、自詡、不切實際的用語。

這種命名狀況直至2017年11月29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藥監局前身)釋出《中成藥通用名稱命名技術指導原則》後,才得以終止。不過,中成藥仍存在含有”寶”、”精”、”靈”等的中成藥名稱。儘管與技術指導原則不符,但由於這些品種有一定的使用歷史,已經形成品牌,公眾普遍接受,可不更名,如降脂靈、如意珍寶丸、牛黃至寶丸等。

西藥一般使用藥品通用名,指在全世界都可通用的名稱,如阿司匹林。與藥品通用名相對應的,則是藥品的商品名,即藥品生產廠商自己確定,經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核准的產品名稱,具有專有性質,不得仿用。在一個通用名下,由於生產廠家的不同,可有多個商品名稱。使用藥品通用名的好處在於,可最小程度的減少因藥品名稱不規範而造成的藥品同物異名、異物同名或者一藥多名的現象,進而降低不合理用藥、最終影響人體用藥安全的不良影響。

02 “尚不明確”頻現中藥不良反應,西藥常用模糊表達

首先,穀雨作者分析中成藥和西藥的文字字數,這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嚴謹性和科學性。西藥不良反應平均長度為127.7個字,而中成藥只有12.2個字,這說明,在採集的樣本資料中,中成藥在”不良反應”描述上的細緻程度不如西藥,而篇幅大小也往往意味著是否詳盡,跟嚴謹性有很強的相關性。

再提取”不良反應”的高頻詞,試圖從中發現一些蛛絲馬跡。

從上圖可以看到,中成藥”不良反應”描述中,居於首位的是”尚不明確”,這反映出一些中成藥藥品的藥理毒理沒有得到充分研究,因而既得不出科學的用法用量,也得不出準確的禁忌人群和不良反應,藥物說明書上往往一句”(不良反應)尚不明確”了事。

然而,在樣本資料的西藥”不良反應”描述中,”尚不明確”這樣的措辭就沒有出現過。

在現實生活中,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是相當高的,特別是在長期使用或用藥量較大時,情況更為嚴重甚至出現嚴重的毒副反應。嚴格地講,幾乎所有藥物在一定條件下都可能引起不良反應,有道是”食藥同源”、”是藥三分毒”,但大家一般認為西藥的副作用大,而中藥副作用小得多。

其實,這是一個認識誤區,拿藥源性肝損傷(是指由藥物本身以及或其代謝產物等所導致的肝臟損傷,為臨床常見的藥物不良反應之一,嚴重者可致急性肝衰竭甚至死亡)來說:

一方面,很多西藥確實有副作用,但西藥成分確定,國內外關於現代藥物的肝損傷資料齊全,相關藥物肝病的發現、診斷和停藥治療,過程相對清晰,醫生和病人在利弊之間更容易權衡抉擇。

另一方面,中藥因其成分本身複雜性、研究基礎薄弱、聯合用藥較普遍等因素,其肝損傷往往較為隱匿,肝損傷與中藥的因果關係難以釐清,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含有馬兜鈴酸成分的中藥腎毒性事件就時有發生……

值得註意的是,二者都涉及一些語焉不詳的詞彙——有描述程度的,有描述量的,還有描述可能性的,西藥在這方面更多一些,這說明,無論是中成藥還是西藥,絕對精確的”不良反應”描述在目前是不存在的。

因此,我們在用藥前,應該全面地瞭解該藥的藥理性質,拋棄以往錯誤的用藥觀念,嚴格掌握藥品的適應症,選用適當的劑量和療程,明確藥品的禁忌。在用藥過程中還應密切觀察病情的變化,及時發現藥品產生的不良反應,加以處理,儘量避免引起不良的後果。只要合理使用藥物,就能避免或使其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03 中成藥一藥管多種癥狀,西藥針對區域性炎症

絕大部分的中成藥和西藥藥品,針對的病癥都不止一種,例如,一款名為”消腫橡膠膏”的中成藥,它的主要治療疾病就包括腮腺炎、乳腺炎、丹毒等10種病癥。

從上圖可以看到,中成藥主要治療的病癥是咳嗽、頭痛、頭暈、感冒、失眠、發熱、耳鳴這類癥狀,而西藥針對的是支氣管炎、肺炎、扁桃體炎、鼻竇炎和關節炎這樣的炎症

關於中藥有種誇大的說法叫“一藥治百病”,分析中藥說明書”治療疾病”這項內容後,發現一藥治多種病確實很常見。

在上圖中,每個圓形表示一種病癥,大圓形和大字號表示這個病癥有可能與更多的病癥一起出現在同一個藥品裡,這種共同出現的關係簡稱為共現關係,線條粗細代表病癥與病癥之間的共現關係的強弱。相同顏色的圓形表示它們更容易出現在同一個藥品裡,可以算作是一類。

從上圖可以看出,依據圓形的顏色,可將樣本資料中,中成藥的TOP30的病癥分為5個類別:

  • 粉色系:咳嗽、頭痛、感冒、發熱、哮喘等;

  • 藍色系:冠心病、糖尿病、便秘、中風、腫瘤等;

  • 淺綠系:頭暈、月經不調、眩暈、心悸和失眠等;

  • 橙色系:肝炎、慢性肝炎、風濕性關節炎和關節炎等;

  • 深綠系:腹痛、消化不良等。

劃分出的類別,也反映了這些乍看起來毫無關聯的病癥,可以由同一味中成藥治療。

同時,圖中有很多條組線條,說明絕大部分的病癥之間都具有很強的共現關係。其中咳嗽、頭痛、發熱、感冒之間的相關性很強;糖尿病、冠心病、心絞痛這件的相關性也很大,慢性肝炎和肝炎、風濕性關節炎和關節炎之間的強相關性自不必說。

與中成藥適應症經常涉及好幾個器官相比,西藥TOP30的病癥之間共現關係的要弱很多,也只能簡單的分為2類,且這些病癥之間的連線(粗細)與中成藥相比,共現關係不明顯,也說明病癥之間更傾向於相互獨立。

其中,具有明顯共現關係的病癥是慢性支氣管炎、肺炎、鼻竇炎、上呼吸道感染等,同屬呼吸道類病癥,符合常識。

以上的分析可以反映出中醫的一個很重要的理念——整體觀念

該理念體現在:很多錶面上看似不同的病癥,會出現在同一個藥品中(連線較粗,表明共現關係較強)。也就是說,同一味中成藥,可以治療很多關聯性不太強的病癥。

其實,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也就是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聯絡、相互支援而又相互制約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響的。

所以在認識和分析疾病時,中(成)藥也是首先從整體出發,將重點放在區域性病變引起的整體病理變化上,並把區域性病理變化與整體病理反應統一起來。

與中(成)藥相比,西藥往往是有明確治療機制,它或者針對疾病發生的病因治療,或者針對疾病導致的癥狀治療,針對區域性,思維直接。

結合前面的”治療疾病高頻詞”分析,該資料反映出中成藥和西藥的藥理差異:西藥是經提純的,治療的疾病範圍較嚴格,一般限定固定的幾個疾病(如支氣管炎、肺炎、鼻竇炎等)可用;而中藥是未經過提純的原藥材,治療的是一些癥狀(如咳嗽、頭痛、失眠等)

經過上述的分析,再結合穀雨作者對中成藥和西藥的一些認知,有如下觀點:

中成藥和西藥是兩種不同的醫葯體系,各有優勢:

  • 西藥的藥物因其研發過程經過大量的實驗和反覆最佳化,所以它的作用機理清晰,對療效指標改善作用較為確切,但不能對身體整體機能作用;

  • 而中(成)藥因為基於中醫理論,著重於整體機能調節,臨床療效指標還在摸索建立過程中,大部分中成藥對於客觀療效指標改善方面,不及西藥明確。

因此,目前很難採用同種指標比較,因此無法將中(成)藥與西藥相互替代。

參考資料:

  • 《國家藥監局盯上”中藥傷肝”:沒病可別亂調理了》,劉文昭

  • 《中藥和西藥致急性藥物性肝損傷臨床和肝組織病理學特徵對比分析》,柳芳芳,段學章,臧紅等,解放軍第302醫院肝衰竭診療與研究中心

  • 《淺談中、西藥區別》,楊靜

  • 《中藥和西藥概念探討》,郭慧萍,四川省涼山州第二人民醫院

  • 《中藥、西藥及相關藥物概念內涵的辨析》,嶽鳳先,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

  • 《中藥和西藥聯合應用研究》,王磊,胡杏,湖北省武漢市中醫醫院

更多精彩


在公眾號後臺對話方塊輸入以下關鍵詞

檢視更多優質內容!


PPT | 報告 | 讀書 | 書單 | 乾貨

Python | 機器學習 | 深度學習 | 神經網路

區塊鏈 | 揭秘 | 高考 | 福利

猜你想看

Q: 中藥vs西藥,你選哪個

歡迎留言與大家分享

覺得不錯,請把這篇文章分享給你的朋友

轉載 / 投稿請聯絡:baiyu@hzbook.com

更多精彩,請在後臺點選“歷史文章”檢視

贊(0)

分享創造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