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每天分享高質量文章

Java 日誌框架:logback 詳解

(點選上方公眾號,可快速關註)


來源:五月的倉頡 ,

www.cnblogs.com/xrq730/p/8628945.html

為什麼使用logback

記得前幾年工作的時候,公司使用的日誌框架還是log4j,大約從16年中到現在,不管是我參與的別人已經搭建好的專案還是我自己主導的專案,日誌框架基本都換成了logback,總結一下,logback大約有以下的一些優點:

  • 核心重寫、測試充分、初始化記憶體載入更小,這一切讓logback效能和log4j相比有諸多倍的提升

  • logback非常自然地直接實現了slf4j,這個嚴格來說算不上優點,只是這樣,再理解slf4j的前提下會很容易理解logback,也同時很容易用其他日誌框架替換logback

  • logback有比較齊全的200多頁的檔案

  • logback當配置檔案修改了,支援自動重新載入配置檔案,掃描過程快且安全,它並不需要另外建立一個掃描執行緒

  • 支援自動去除舊的日誌檔案,可以控制已經產生日誌檔案的最大數量

總而言之,如果大家的專案裡面需要選擇一個日誌框架,那麼我個人非常建議使用logback。 

logback載入

我們簡單分析一下logback載入過程,當我們使用logback-classic.jar時,應用啟動,那麼logback會按照如下順序進行掃描:

  • 在系統配置檔案System Properties中尋找是否有logback.configurationFile對應的value

  • 在classpath下尋找是否有logback.groovy(即logback支援groovy與xml兩種配置方式)

  • 在classpath下尋找是否有logback-test.xml

  • 在classpath下尋找是否有logback.xml

以上任何一項找到了,就不進行後續掃描,按照對應的配置進行logback的初始化,具體程式碼實現可見ch.qos.logback.classic.util.ContextInitializer類的findURLOfDefaultConfigurationFile方法。

當所有以上四項都找不到的情況下,logback會呼叫ch.qos.logback.classic.BasicConfigurator的configure方法,構造一個ConsoleAppender用於向控制檯輸出日誌,預設日誌輸出格式為”%d{HH:mm:ss.SSS} [%thread] %-5level %logger{36} – %msg%n”。

logback的configuration

logback的重點應當是Appender、Logger、Pattern,在這之前先簡單瞭解一下logback的只有三個屬性:

  • scan:當scan被設定為true時,當配置檔案發生改變,將會被重新載入,預設為true

  • scanPeriod:檢測配置檔案是否有修改的時間間隔,如果沒有給出時間單位,預設為毫秒,當scan=true時這個值生效,預設時間間隔為1分鐘

  • debug:當被設定為true時,將打印出logback內部日誌資訊,實時檢視logback執行資訊,預設為false

先從最基本的開始。

用來設定某一個包或者具體某一個類的日誌列印級別、以及指定可以包含零個或者多個元素,標識這個appender將會新增到這個logger。僅有一個name屬性、一個可選的level屬性和一個可選的additivity屬性:

  • name:用來指定受此logger約束的某一個包或者具體的某一個類

  • level:用來設定列印級別,五個常用列印級別從低至高依次為TRACE、DEBUG、INFO、WARN、ERROR,如果未設定此級別,那麼當前logger會繼承上級的級別

  • additivity:是否向上級logger傳遞列印資訊,預設為true

也是元素,但是它是根logger,只有一個level屬性,因為它的name就是ROOT,關於這個地方,有朋友微信上問起,原始碼在LoggerContext中:

public LoggerContext() {

    super();

    this.loggerCache = new ConcurrentHashMap();

 

    this.loggerContextRemoteView = new LoggerContextVO(this);

    this.root = new Logger(Logger.ROOT_LOGGER_NAME, null, this);

    this.root.setLevel(Level.DEBUG);

    loggerCache.put(Logger.ROOT_LOGGER_NAME, root);

    initEvaluatorMap();

    size = 1;

    this.frameworkPackages = new ArrayList();

}

Logger的建構式為:

Logger(String name, Logger parent, LoggerContext loggerContext) {

    this.name = name;

    this.parent = parent;

    this.loggerContext = loggerContext;

}

看到第一個引數就是Root的name,而這個Logger.ROOT_LOGGER_NAME的定義為final public String ROOT_LOGGER_NAME = “ROOT”,由此可以看出節點的name就是”ROOT”。

接著寫一段程式碼來測試一下:

public class Slf4jTest {

 

    @Test

    public void testSlf4j() {

        Logger logger = LoggerFactory.getLogger(Object.class);

        logger.trace(“=====trace=====”);  

        logger.debug(“=====debug=====”);  

        logger.info(“=====info=====”);  

        logger.warn(“=====warn=====”);  

        logger.error(“=====error=====”);  

    }

     

}

logback.xml的配置為:

   

       

            %d{yyyy-MM-dd HH:mm:ss.SSS} [%thread] %-5level %logger – %msg%n

       

   

     

   

       

   

     

root將列印級別設定為”info”級別,暫時不管,控制檯的輸出為:

2018-03-26 22:57:48.779 [main] INFO  java.lang.Object – =====info=====

2018-03-26 22:57:48.782 [main] WARN  java.lang.Object – =====warn=====

2018-03-26 22:57:48.782 [main] ERROR java.lang.Object – =====error=====

logback.xml的意思是,當Test方法執行時,root節點將日誌級別大於等於info的交給已經配置好的名為”STDOUT”的進行處理,”STDOUT”將資訊列印到控制臺上。

接著理解一下節點的作用,logback.xml修改一下,加入一個只有name屬性的

 

   

       

            %d{yyyy-MM-dd HH:mm:ss.SSS} [%thread] %-5level %logger – %msg%n

       

   

      

   

       

     

         

     

       

註意這個name表示的是LoggerFactory.getLogger(XXX.class),XXX的包路徑,包路徑越少越是父級,我們測試程式碼裡面是Object.class,即name=”java”是name=”java.lang”的父級,root是所有的父級。看一下輸出為:

2018-03-27 23:02:02.963 [main] DEBUG java.lang.Object – =====debug=====

2018-03-27 23:02:02.965 [main] INFO  java.lang.Object – =====info=====

2018-03-27 23:02:02.966 [main] WARN  java.lang.Object – =====warn=====

2018-03-27 23:02:02.966 [main] ERROR java.lang.Object – =====error=====

出現這樣的結果是因為:

  • 中沒有配置level,即繼承父級的level,的父級為,那麼level=debug

  • 沒有配置additivity,那麼additivity=true,表示此的列印資訊向父級傳遞

  • 沒有配置,表示此不會打印出任何資訊

由此可知,的列印資訊向傳遞,使用”STDOUT”這個打印出所有大於等於debug級別的日誌。舉一反三,我們將的additivity配置為false,那麼控制檯應該不會打印出任何日誌,因為的列印資訊不會向父級傳遞且沒有配置任何,大家可以自己試驗一下。

接著,我們再配置一個

  

   

       

            %d{yyyy-MM-dd HH:mm:ss.SSS} [%thread] %-5level %logger – %msg%n

       

   

      

   

   

       

   

     

   

       

   

      

如果讀懂了上面的例子,那麼這個例子應當很好理解:

  • LoggerFactory.getLogger(Object.class),首先找到name=”java.lang”這個,將日誌級別大於等於warn的使用”STDOUT”這個打印出來

  • name=”java.lang”這個沒有配置additivity,那麼additivity=true,列印資訊向上傳遞,傳遞給父級name=”java”這個

  • name=”java”這個的additivity=false且不關聯任何,那麼name=”java”這個不會列印任何資訊

由此分析,得出最終的列印結果為:

2018-03-27 23:12:16.147 [main] WARN  java.lang.Object – =====warn=====

2018-03-27 23:12:16.150 [main] ERROR java.lang.Object – =====error=====

舉一反三,上面的name=”java”這個可以把additivity設定為true試試看是什麼結果,如果對前面的分析理解的朋友應該很容易想到,有兩部分日誌輸出,一部分是日誌級別大於等於warn的、一部分是日誌級別大於等於debug的。 

接著看一下的子節點,是負責寫日誌的元件。有兩個必要屬性name和class:

  • name指定的名稱

  • class指定的全限定名

有好幾種,上面我們演示過的是ConsoleAppender,ConsoleAppender的作用是將日誌輸出到控制檯,配置示例為:

1

2     

3         %d{yyyy-MM-dd HH:mm:ss.SSS} [%thread] %-5level %logger – %msg%n

4     

5

其中,encoder表示對引數進行格式化。我們和上一部分的例子對比一下,發現這裡是有所區別的,上面使用了定義,這裡使用了定義,簡單說一下:

  • 是0.9.19版本之後引進的,以前的版本使用,logback極力推薦的是使用而不是

  • 最常用的FileAppender和它的子類的期望是使用而不再使用

關於中的格式下一部分再說。接著我們看一下FileAppender,FileAppender的作用是將日誌寫到檔案中,配置示例為:

  

    D:/123.log  

    true  

      

        %-4relative [%thread] %-5level %logger{35} – %msg%n  

   

  

它的幾個節點為:

  • 表示寫入的檔案名,可以使相對目錄也可以是絕對目錄,如果上級目錄不存在則自動建立

  • 如果為true表示日誌被追加到檔案結尾,如果是false表示清空檔案

  • 表示輸出格式,後面說

  • 如果為true表示日誌會被安全地寫入檔案,即使其他的FileAppender也在向此檔案做寫入操作,效率低,預設為false

接著來看一下RollingFileAppender,RollingFileAppender的作用是滾動記錄檔案,先將日誌記錄到指定檔案,當符合某個條件時再將日誌記錄到其他檔案,RollingFileAppender配置比較靈活,因此使用得更多,示例為:

   

       

        rolling-file-%d{yyyy-MM-dd}.log   

        30    

   

   

       

        %-4relative [%thread] %-5level %logger{35} – %msg%n   

   

   

這種是僅僅指定了的寫法,的作用是當發生滾動時,定義RollingFileAppender的行為,其中上面的TimeBasedRollingPolicy是最常用的滾動策略,它根據時間指定滾動策略,既負責滾動也負責觸發滾動,有以下節點:

  • ,必要節點,包含檔案名及”%d”轉換符,”%d”可以包含一個Java.text.SimpleDateFormat指定的時間格式,如%d{yyyy-MM},如果直接使用%d那麼格式為yyyy-MM-dd。RollingFileAppender的file子節點可有可無,透過設定file可以為活動檔案和歸檔檔案指定不同的位置

  • ,可選節點,控制保留的歸檔檔案的最大數量,如果超出數量就刪除舊檔案,假設設定每個月滾動且是6,則只儲存最近6個月的檔案

向其他還有SizeBasedTriggeringPolicy,用於按照檔案大小進行滾動,可以自己查閱一下資料。

非同步寫日誌

日誌通常來說都以檔案形式記錄到磁碟,例如使用,這樣的話一次寫日誌就會發生一次磁碟IO,這對於效能是一種損耗,因此更多的,對於每次請求必打的日誌(例如請求日誌,記錄請求API、引數、請求時間),我們會採取非同步寫日誌的方式而不讓此次寫日誌發生磁碟IO,阻塞執行緒從而造成不必要的效能損耗。(不要小看這個點,可以網上查一下服務端效能最佳化的文章,只是因為將日誌改為非同步寫,整個QPS就有了大幅的提高)。

接著我們看下如何使用logback進行非同步寫日誌配置:

 

   

       

            %d{yyyy-MM-dd HH:mm:ss.SSS} [%thread] %-5level %logger – %msg%n

       

   

     

       

           

              D:/rolling-file-%d{yyyy-MM-dd}.log   

              30    

       

   

       

              %-4relative [%thread] %-5level %lo{35} – %msg%n   

       

   

   

     

      

      

          

        0  

          

        256  

          

          

   

     

   

   

       

   

     

   

       

   

     

即,我們引入了一個AsyncAppender,先說一下AsyncAppender的原理,再說一下幾個引數:

當我們配置了AsyncAppender,系統啟動時會初始化一條名為”AsyncAppender-Worker-ASYNC”的執行緒

 

當Logging Event進入AsyncAppender後,AsyncAppender會呼叫appender方法,appender方法中再將event填入Buffer(使用的Buffer為BlockingQueue,具體實現為ArrayBlockingQueye)前,會先判斷當前Buffer的容量以及丟棄日誌特性是否開啟,當消費能力不如生產能力時,AsyncAppender會將超出Buffer容量的Logging Event的級別進行丟棄,作為消費速度一旦跟不上生產速度導致Buffer上限溢位處理的一種方式。

 

上面的執行緒的作用,就是從Buffer中取出Event,交給對應的appender進行後面的日誌推

 

從上面的描述我們可以看出,AsyncAppender並不處理日誌,只是將日誌緩衝到一個BlockingQueue裡面去,併在內部建立一個工作執行緒從佇列頭部獲取日誌,之後將獲取的日誌迴圈記錄到附加的其他appender上去,從而達到不阻塞主執行緒的效果。因此AsyncAppender僅僅充當的是事件轉發器,必須取用另外一個appender來做事。

從上述原理,我們就能比較清晰地理解幾個引數的作用了:

  • discardingThreshold,假如等於20則表示,表示當還剩20%容量時,將丟棄TRACE、DEBUG、INFO級別的Event,只保留WARN與ERROR級別的Event,為了保留所有的events,可以將這個值設定為0,預設值為queueSize/5

  • queueSize比較好理解,BlockingQueue的最大容量,預設為256

  • includeCallerData表示是否提取呼叫者資料,這個值被設定為true的代價是相當昂貴的,為了提升效能,預設當event被加入BlockingQueue時,event關聯的呼叫者資料不會被提取,只有執行緒名這些比較簡單的資料

  • appender-ref表示AsyncAppender使用哪個具體的進行日誌輸出

節點負責兩件事情:

  • 把日誌資訊轉換為位元組陣列

  • 把位元組陣列寫到輸出流

目前PatternLayoutEncoder是唯一有用的且預設的encoder,有一個節點,就像上面演示的,用來設定日誌的輸入格式,使用“%+轉換符”的方式,如果要輸出”%”則必須使用”\%”對”%”進行轉義。

的一些可用引數用表格表示一下:

看到最後一列是”是否避免使用”,這是因為這些資訊是無法直接拿到的(比如請求行號、呼叫方法名),logback必須透過一些特殊手段去獲取這些資料(比如在日誌打印出產生一個堆疊資訊),這種操作會比較影響效率,因此除非必要,否則不建議列印這些資料。

Filter

最後來看一下的一個子節點,表示在當前給到的日誌級別下再進行一次過濾,最基本的Filter有ch.qos.logback.classic.filter.LevelFilter和ch.qos.logback.classic.filter.ThresholdFilter,首先看一下LevelFilter:

 

   

       

            %d{yyyy-MM-dd HH:mm:ss.SSS} [%thread] %-5level %logger – %msg%n

       

       

            WARN

            ACCEPT

            DENY

       

   

     

   

   

       

   

     

   

       

   

     

看一下輸出:

2018-03-31 22:22:58.843 [main] WARN  java.lang.Object – =====warn=====

看到儘管配置的是DEBUG,但是輸出的只有warn,因為在中對匹配到WARN級別時做了ACCEPT(接受),對未匹配到WARN級別時做了DENY(拒絕),當然只能打印出WARN級別的日誌。

再看一下ThresholdFilter,配置為:

 

   

       

            %d{yyyy-MM-dd HH:mm:ss.SSS} [%thread] %-5level %logger – %msg%n

       

       

            INFO

       

   

     

   

   

       

   

     

   

       

   

     

看一下輸出為:

2018-03-31 22:41:32.353 [main] INFO  java.lang.Object – =====info=====

2018-03-31 22:41:32.358 [main] WARN  java.lang.Object – =====warn=====

2018-03-31 22:41:32.359 [main] ERROR java.lang.Object – =====error=====

因為ThresholdFilter的策略是,會將日誌級別小於的全部進行過濾,因此雖然指定了DEBUG級別,但是隻有INFO及以上級別的才能被打印出來。

看完本文有收穫?請轉發分享給更多人

關註「ImportNew」,提升Java技能

贊(0)

分享創造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