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
每天分享高質量文章

AI 與區塊鏈:兩大熱門技術,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


區塊鏈和AI可以說是當今最熱門的兩個技術方向了。在一般人看來,這兩大技術似乎沒有什麼交叉的地方,因為區塊鏈和AI分別屬於是技術譜系的兩個極端:一個是在封閉資料平臺上培育中心化的智慧,另一個則是在開放資料環境下促進去中心化的應用。但是資料策略師、技術投資者兼AI顧問Francesco Corea卻認為,AI與區塊鏈融合可能會對整個技術正規化都產生革命性影響。我們看看他是如何分析的。

不可否認,AI和區塊鏈是促進創新節奏並且給每一個行業都引入了劇變的兩大重要技術。每一項技術都有其自身的技術複雜度以及商業影響,但如果這兩個強強聯合的話也許會從頭開始對整個技術正規化(以及人類)進行重新設計。

本文旨在窺探一下AI與區塊鏈的融合所產生的潛能,並且討論這一聯盟的標準定義、挑戰以及好處,以及該領域的一些有趣的玩家。

01 做好準備

這段時間以來我一直都在討論和寫AI方面的東西,所以就不會再浪費時間去定義什麼是AI和什麼不是AI了。

然而,迄今為止我還沒有觸碰過區塊鏈和加密貨幣這個話題,所以這第一部分我會用來介紹一下什麼是區塊鏈以及區塊鏈的工作機制。

區塊鏈是安全、分散式、恆定的資料庫,由分散式網路的各方所共享,這個資料庫可以記錄交易資料(可以是鏈上也可以是鏈下),審計起來也很容易。

區塊鏈是安全、分散式、恆定的資料庫,由分散式網路的各方所共享。

簡而言之,區塊鏈是“一種允許互不相識的人信任一個事件的共享記錄的技術”。

資料被儲存在名為區塊的剛性結構裡面,這些區塊又透過雜湊值(每一個區塊都包含有一個時間戳和透過其雜湊值連到上一個區塊的連結)彼此連線為一條鏈。區塊有一個頭部(essay-header,裡麵包含有元資料),以及含有真實交易資料的內容部。既然每一個區塊都是跟上一個連線的,所以隨著參與者和區塊的數量不斷發展,在沒有取得網路的共識的情況下想要篡改任何資訊都是極其困難的。

網路可以透過不同的機制來驗證交易,不過主要的機制是兩種,一種是“工作量證明(proof-of-work)”,另一種是“權益證明(proof-of-stake)”。工作量證明(中本聰,2008年)是讓參與者(稱為“礦工”)解決複雜數學問題來增加區塊,而後者又需要大量電能和硬體能力才能解碼。權益證明(Vasin,2014年)則相反,試圖解決這個能效問題,把更多的挖礦權交給擁有更多貨幣的參與者(權益證明有很多的派生,對於其著名的“賬本分叉問題”還產生了一些質疑)。

其他機制還包括拜占庭容錯演演算法(Castro和Liskov,2002),Quorum切片(Mazieres,2016),以及權益證明的各種派生,但現在我們先不說這個。

需要解釋的最後一個特徵是按照不同網路訪問許可權分類的區塊鏈,比方說任何人是否可以自由瀏覽(無許可 Vs 需許可),或者是否參與到共識的形成(公共 Vs 私有)。在前一個情況下,任何人都可以訪問總賬並對其進行讀寫,而在後一種情況下,預先決定的參與者有權力加入網路(當然是在公共無許可的情況下,作為給礦工提供的回報結構才行)。

現在情況應該很清楚了,這一技術的本質力量不僅僅是顛覆性技術,而更多在於它是旨在“改變中介範疇”的基礎性技術。分散式總賬技術的確會降低驗證和聯網的成本,進而影響市場結構並最終使得新的市場形成。Iansiti和Lakhani(2017)在最近的工作中還對區塊鏈和TCP/CP這兩項技術之間進行了精彩的比較,說明瞭區塊鏈是如何慢慢地經歷了TCP/IP之類的先前基礎性技術所經歷的4個階段的,也就是單個使用階段、本地化使用階段、替代階段以及變革階段。就像他們解釋那樣,此類技術的“新穎性”使得它很難讓人理解解決方案域,而它的“複雜性”需要更大規模的制度性轉變才能培育出更便利的採用氛圍。

然而,有一點也是對的,那就是區塊鏈正在變革傳統商業樣式,正在將價值朝著與之前的技術棧背道而馳的方向分配:如果說15年前投資應用比投資協議技術更有意義的話,在區塊鏈的世界裡價值將集中在共享協議層,而在應用層的利潤水平將非常微薄(參見Joel Monegro的“胖協議”理論)。

這是一個由“胖”協議和“瘦”應用組成的堆疊

——Joel Monegro

最後,作為這個介紹章節的結束,我還想提一下實際上區塊鏈的可能性還不僅僅侷限在交易上面,而且在建立由特殊事件和閾值觸發並且可以輕易追溯和審計的(智慧)合約方面也有著可能性。

附加資訊:首次代幣發售(ICO)

目前圍繞著這一新現象的一大炒作是首次代幣發售(ICO)。即便很多人投錢進去是因為這個名字讓人想起最常見(也是最值錢)的首次公開募股(IPO),但ICO不過是令牌銷售罷了,而令牌是特定網路最小的功能單位。

希望ICO專家可以原諒我的粗略定義,但ICO可以說是一個混合概念,其中結合了股權分配、預售/眾籌活動,以及有著有限權力和應用域的貨幣等元素。

引入新的不受監管的融資手段絕對是一項有趣的創新,但它也引發了還沒有準備好的社群的若干擔憂。對此我非常樂意能聽到大家的反饋,但這裡我先提煉一下對ICO評估的關鍵點:

  • 在價值交換令牌有著額外的功用,而公司出售令牌的唯一標的就是融資的話將會給市場釋放一個糟糕的訊號。令牌是用來建立使用者群並且激勵利益攸關者在最早期階段參與到生態體系裡面去的。光有一份好的白皮書是不夠的;

  • 要當心不受限的令牌銷售;

  • 要當心沒有時間限制的令牌銷售;

  • 要當心沒有明確宣告(目前和未來)數量以及令牌價值(這聽起來有點荒謬,但你也許會對ICO的不透明度感到吃驚)的令牌銷售。

    02 AI將如何改變區塊鏈

    儘管區塊鏈極其強大,但也存在自身的限制。其中一些是技術相關的,而有的則來自於金融服務領域固有的思想陳舊的文化,但所有這些都會在某種程度上受到AI的影響:

    • 電力消耗:挖礦是一項極其困難的任務,需要大量的電力(以及金錢)才能完成。而AI已經被證明是最佳化電力消耗的有效手段,所以我認為類似結果也可以在區塊鏈方面實現。這也許會導致挖礦硬體方面的投資下降;

    • 可伸縮性:區塊鏈正在穩步地以每10分鐘1MB的節奏在發展,目前累計已達85GB。中本聰(2008)首次提出可以把“區塊鏈修剪”(比方說刪除有關已完全消費交易的不必要的資料)作為可能解決方案,但是AI可以引入諸如聯邦學習等新的去中心化學習系統,或者引入新的資料分片技術來讓系統更加高效。

    • 安全:即便區塊鏈幾乎不可能被攻擊,但區塊鏈更深的層和應用就沒那麼安全了(比如DAO、Mt Gox、Bitfinex等)。過去2年機器學習取得的不可思議的進展使得AI成為區塊鏈極好的盟友來保障安全的應用部署,尤其是鑒於該系統架構的固定性;

    • 隱私:擁有個人資料的隱私問題引起了對競爭優勢的監管和戰略性擔憂。同態加密(直接對加密資料進行操作),Enigma專案,或者Zerocash專案,絕對都是可能的解決方案,但我認為這個問題跟前面的可伸縮性和安全問題是緊密關聯的,而且我認為它們的重要程度也是一樣;

    • 效率:德勤(2016)估計區塊鏈驗證和共享交易的總執行成本大概是每年6億美元左右。一個智慧系統可能可以最終實時計算出特定節點成為第一個執行特定任務的節點的可能性,從讓其他礦工有可能可以選擇放棄針對該特定交易的努力,從而削減總成本。此外,即便存在某些結構性的約束,效率更好能耗更低也許也能降低網路時延,從而讓交易更快;

    • 硬體:礦工(未必是公司也可以是個人)把難以置信的金錢投入到專門硬體元件中。既然電力消耗一直都是關鍵問題,很多解決方案都被提了出來,未來還會引入更多。只要系統變得更加高效,其中一部分的硬體可能就會被轉化(有時候是部分轉化)為神經網路所用(挖礦巨頭Bitmain正在這麼做);

    • 人才缺乏:這是信仰之躍,但同樣地我們正在試圖自動化資料科學本身(按照我目前的認知來看是不成功的),我看不出為什麼我們無法建立可以建立新的分類賬的虛擬代理(甚至影響和維護分類賬);

    • 資料門:在未來當我們所有的資料都放在區塊鏈上,公司可以直接向我們購買時,我們就會需要幫助來進訪問授權,跟蹤資料使用,通常還需要以計算機的速度弄清楚我們的個人資訊發生了什麼事情。這是(智慧)機器的工作。

    03  區塊鏈如何改變AI

    在上一節中,我們迅速觸及了AI可能最終對區塊鏈產生的影響。現在我們反過來看看區塊鏈可能會對機器學習系統的發展產生什麼樣的影響。說得更仔細一點,區塊鏈可以:

    • 幫助AI解釋自己(並讓我們相信它):AI黑盒遭遇了可解釋性的問題。有一個清晰的審計跟蹤不僅可以提高資料的可信性,還可以提高模型的可信度,也為追溯機器決策過程提供了一條清晰的途徑。

    • 提高人工智慧的有效性:安全的資料共享意味著更多的資料(和更多的訓練資料),然後就會有更好的模型,更好的行動,更好的結果……以及更好的新資料。到頭來網路效應是最重要的東西。

    • 降低市場的準入障礙:我們一步一步來。區塊鏈技術可以保護你的資料。那麼為什麼你不能私下儲存你所有的資料,或者也許出售這些資料呢?你也許會。那麼首先,區塊鏈將促進更乾凈、更有組織的個人資料的建立。其次,區塊鏈會促進新市場的出現:比如資料市場(這個是比較容易實現的);比如模型市場(這個要有趣得多);甚至最後可能還會出現AI市場(參閱Ben Goertzel試圖用SingularityNET解決的事情)。因此,簡單的資料共享和新的市場,再加上區塊鏈資料驗證一起,這些將提供更加順暢的整合,從而降低小企業的進入門檻,縮小科技巨頭的競爭優勢。在降低進入門檻的努力中,我們實際上解決了兩個問題,即提供更廣泛的資料訪問以及更有效的資料貨幣化機制;

    • 增加對人工的信任:一旦我們的部分任務將交給自動虛擬代理來管理,清晰的審計跟蹤將可以幫助機器人相互信任(並且幫助我們去信任它們)。在有了分項資料以及協調決策,再加上有健壯的機制到達法定人數(與群體機器人和多代理場景高度相關)的安全手段之後,這最終還將增加機器與機器之間的互動(Outlier Ventures,2017)和交易。Rob May在他最近的郵件簡報中也表達了類似的概念。

    • 減少災難性風險的情況:DAO中編寫的具有特定智慧合約的AI只能執行那些動作,除此以外再無更多(那麼它的行動空間也是受限的)。

    儘管AI跟區塊鏈技術的互動能夠帶來諸多好處,但是還有一個大問題困擾著我不得其解。

    AI是誕生在一個開源的環境下的,在這樣的環境下資料是真正的護城河。但隨著這一資料的民主化(以及軟體的開源化),我們如何才能確保AI能取得成功並且不斷發展呢?新的護城河又會是什麼?現階段我唯一的猜測是……人才。

    04 去中心化的智慧公司

    從事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的初創企業有很多。不過這裡我只對那些從事AI、區塊鏈技術交叉(或者融合)的感興趣,這些企業顯然就不是很多了。這樣的企業主要集中在舊金山和倫敦,但是在紐約、澳大利亞、中國以及歐洲國家也有例子。

    這類初創企業的數量的確是太少了,所以很難把它們進一步進行分類。我通常喜歡試著去理解一組公司的底層樣式極其對行業的影響/應用型別,但在這裡鑒於資料點的數量太少了,是很難進行這樣的分析的,所以我就簡單地按照以下進行分類了:

    • 去中心化智慧:TraneAI (以去中心化的方式訓練AI);Neureal (點對點的AI超級計算);SingularityNET(AI市場);Neuromation(綜合資料集生成和演演算法訓練平臺);AI Blockchain(多應用智慧);BurstIQ(醫療保健資料市場); AtMatrix(去中心化機器人);OpenMinedproject(在本地訓練機器學習的資料市場);

    • 會話式平臺:Green Running(家庭能源虛擬助手);Talla(聊天機器人);doc.ai(量化生物和醫療保健洞察);

    • 預測平臺:Augur(集體智慧);Sharpe Capita(眾包情緒預測);

    • 智慧財產權:Loci.io(IP發掘和挖礦);

    • 資料溯源:KapeIQ(對醫療保健物體的欺詐檢測);Data Quarka(事實核驗);Priops(資料合規性);Signzy(KYC)

    • 交易:Euklid(比特幣投資); EthVentures(對數字令牌的投資)。其他的(理論性)金融應用可參見Lipton(2017);

    • 保險:Mutual.life(P2P保險),Inari(普通保險);

    • 其他:Social Coin(市民獎勵系統);HealthyTail(寵物分析);Crowdz(電子商務);DeepSee (媒體平臺);ChainMind(網路安全)。

    以下是一些點評:

    • 許多AI—區塊鏈公司的顧問委員會要比團隊規模還要大,這是很有趣的。這也許是融合尚未完全完成的早期跡象,說明我們不知道的要比知道的東西要多;

    • 我個人對看到第一類初創企業(去中心化智慧)的發展非常興奮,但是我也看到會話式平臺和預測平臺以及智慧財產權的巨大發展。我把其他的例子歸類為“雜項”是因為我並不認為目前階段那些代表了特定類別,而相反是將AI於區塊鏈進行匹配的單次嘗試;

    • 對這些公司進行評估極其困難。這些網站經常是神秘兮兮的,讓人摸不清楚它們是做什麼的,怎麼做的(這跟你對區塊鏈買賬正是因為它的透明度有點相悖啊),而且這種技術需要接受過高科技教育才能對其進行充分評估。撥開炒作的迷霧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炒作讓人很容易受到愚弄。不過我可以給你看個具體的例子:聽說過Magos AI嗎?在為了寫這篇文章對公司進行研究時,我讀了幾篇有關這家AI驅動的區塊鏈預測平臺公司(來自Wired、Prnewswire等)的文章,該公司剛剛完成了一次超過50萬美元的ICO,並且對其交付成果給出了很大的承諾。但如果你認為他們應該把ICO的材料/資訊共享出來想去對方網站看看的話,很怪異的是,他們的網站是開啟不了的。當然,有時候的確會發生這種情況。但我還是不甘心,因為我在Wired上讀過它的文章,我很想知道更多的東西。我設法找到了它的聯合創始人是誰,但是在Linkedin卻沒法找到他的資料。又是一樁怪事。不過,有的人就不喜歡社交活動,尤其是如果你考慮到三個月前還沒有這家公司存在的跡象的話。那我們再來看看其他的團隊成員吧。也是沒有任何資訊,我找不到有關其過往經歷的任何可追溯的證據(除了說CTO是學分析的,但我沒有發現相關證據)。我嘗試著深入挖掘他們的技術:我想要找到他們的白皮書、藍皮書、黃皮書,或者隨便什麼書。但我只能找到相關評論,卻找不到正文。最後兩點:我根本不認為自己是區塊鏈專家,但我讀了很多這方面的東西。而且我也相信,在人工智慧以及行業動態方面我是相當瞭解的。這些傢伙聲稱自己建立了5個不同的神經網路,可以在比Libratus(或DeepStack)還要複雜的不同領域達到相同的準確度,但我從來都沒有聽說過這樣的網路——這一點非常奇怪。好吧,也許我可以寫信給他們請求見個面去瞭解一下他們。可你知道嗎?他們的地址是AXA的蘇黎世辦事處。

    經過5分鐘的調查之後,我終於Google了兩個關鍵字:“Magos騙局”。這些傢伙似乎捲走錢跑路了。他們一定是跑到什麼地方去建立那個神經網路去了。所以請密切關註吧。

    我的觀點是指數性技術是非常好的,是可以推進人類發展的,但隨著它帶來的好處增多,潛在的“負面融合”也會呈指數性增長。要保持警覺。

    05 結論

    區塊鏈和AI是技術譜系的兩個極端:一個是在封閉資料平臺上培育中心化的智慧,另一個則是在開放資料環境下促進去中心化的應用。然而,如果我們能找到一個聰明的方式讓這兩個一起協作的話,總的正外部性就能夠在瞬間放大出去。

    這兩大技術的融合當然還有技術和倫理內涵,比方說我們應該如何對區塊鏈上面的資料進行編輯(或者甚至遺忘)?可編輯的區塊鏈是不是解決方案?AI—區塊鏈的融合會不會把我們推向成為資料囤積者的道路上?

    說實話,我認為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斷試驗。

    來源:36氪

    精彩活動

    福利 · 閱讀 | 免費申請讀大資料新書 第23期

    推薦閱讀

    2017年資料視覺化的七大趨勢! 

    全球100款大資料工具彙總(前50款) 

    論大資料的十大侷限

    Q:AI—區塊鏈的融合將給我們的世界帶來哪些改變?

    歡迎留言與大家分享

    請把這篇文章分享給你的朋友

    轉載 / 投稿請聯絡:hzzy@hzbook.com

    更多精彩文章,請在公眾號後臺點選“歷史文章”檢視

贊(0)

分享創造快樂